发布时间:2024-11-10 03:45:09 来源: sp20241110
从连续14年汽车产销稳居全球第一,到首次问鼎汽车出口全球第一,我国距离汽车强国又近了一步。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突破3000万辆,实现同比增长11.7%。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将超过500万辆,创下历史纪录。
从开年“价格战”搅动市场一季度销售低迷,到暑期各地联合车企“扎堆”开展限时优惠带动消费,再到“金九银十”延续降价风潮助推车市飘红,国内车市如火如荼的“价格战”与节节攀升的市场销量交相辉映,不断重塑车市利益分配机制。
“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呈现三大亮点,分别是汽车产销和出口均创历史新高,同时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势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5年,行业经历了转型的关键期,迎来了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曙光,中国汽车产业在变革中崛起,正成为创新应用的引领者。
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是几代中国汽车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下,我国将巩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地位,实现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价格战”重塑利益分配格局
作为贯穿2023全年的车市标志性事件,“价格战”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不容小觑,其间还引发了“史上最大降价潮”,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以价换量——以规模效应实现成本下探,终端降价吸引消费者,产销企稳后继续循环往复,成为车企逐渐探明的闭环真理。
2023年年初,在不少车企因新能源补贴取消计划涨价时,特斯拉两款主力车型降价2万元至3万元,搅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拉开了2023年“价格战”的序幕。进入3月份,一场更大规模的“价格战”在燃油车市场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40余个品牌加入,多数为燃油车品牌。随后车市短暂回归正常,市场销量也从一季度的低迷中逐步走强,不过小规模的“价格战”从未停歇。
进入暑期,曾宣称“不降价”的蔚来汽车全系降价3万元以提振销量,不少车企也跟风降价或推出限时优惠举措。此后的“金九银十”期间,“价格战”风潮延续,特斯拉、比亚迪、小鹏、上汽大众等车企纷纷推出优惠补贴,助推车市飘红。进入11月份后,更多车企为年底冲量,再度加大优惠力度,比亚迪、理想、特斯拉、零跑等车企均不同程度降价或推出补贴优惠,2023年的车市也在一波波促销中走出了“先抑后扬”的销量曲线。
纵观全年汽车行业“价格战”,从年初简单粗暴的价格下探,到年中产品服务的组合调整,再到年末为冲击销量目标的接力竞争,没有任何熄火的迹象。事实上,“价格战”是强势车企打压竞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核心在于重构利益分配机制,这是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转型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必须跨越的阵痛期。行业端,新能源汽车规模效应逐步放大,头部车企在压缩成本后仍保有盈利空间时,自然会剑指市场占有率;市场端,大量车企产能释放过度,供求关系导致积压不可避免;产品端,由于新车功能、配置、形态趋同,同质化竞争的结果自然是沦落到粗暴的价格拼杀中。
那么,破局之道在哪?头部车企之所以能发动大规模“价格战”,核心原因在于价值链升级后,能以更低成本生产出更多产品,并以更低价格进行销售。对此,竞品除了升级价值链,几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我在公司内部讲,要放弃幻想。”蔚来创始人、CEO李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对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要放弃幻想,一定很惨烈;第二,对以价换量要放弃幻想,以价换量的决策很容易做,但是达不到战略目标。“2024年至2025年,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会迎来爆发。车企需要在提升毛利率的基础上,通过提升体系能力去换取销量的提升。”
易车研究院院长周丽君认为,我国新能源车市的“大混动与小纯电”发展趋势已愈发清晰。2024年一旦理想的销量超越BBA,以及腾势、问界、方程豹、坦克等主打混动的新能源品牌销量越过30万辆标线,中国高端车市的传统竞争格局与利益分配机制将被重构,重心将转向以中国品牌为主的新能源阵营,助力中国品牌打通借助高端市场利润“反哺”主流市场的新通道。
“出海潮”引发商业模式质变
一艘6500车位的标准汽车运输船总长近200米,宽约33米,船舱内有12层甲板,如果将其中满载的6500辆汽车首尾相接,长度超过30公里。每年大约有700艘这样的汽车运输船,载着上千万辆汽车穿行于全球各海港之间,支撑起每年7000多亿美元的全球汽车进出口贸易。
2023年,汽车运输船的租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上涨。截至11月底,一艘6500标准车位汽车运输船一年期的租金已经飙升至11.5万美元/天,而这一价格在2021年年初仅为2万美元/天。
喷涌的新需求来自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汽车(包括底盘)累计出口476.2万辆,同比增长59.8%;出口总金额为6529.2亿元,同比增长79.6%,中国超越德国和日本一举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大出口国。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表示,短短三年时间,中国生产的汽车不仅进入俄罗斯、东南亚、北非、南美等传统出口市场,还出现在澳大利亚和欧洲的街头。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之所以能够百花齐放,与政策引领密不可分。2023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培育汽车出口优势。
《意见》要求,各地方、商会协会组织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进行直客对接,引导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中长期协议。鼓励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为汽车企业在海外提供金融支持。《意见》还强调要推动汽车出口提质增效。鼓励汽车企业加快研发和生产面向国际市场的汽车产品,巩固扩大重点国家和地区市场汽车出口,培育汽车出口优势。
8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2023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27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9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0%。
2023年国内汽车出口“扛鼎者”非上汽集团莫属。上汽集团凭借着资本、技术、产业链的全域融合,建立起的强大体系竞争力,连续7年问鼎海外销量冠军。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上汽集团海外累计销售106.69万辆,同比增长20.78%。
2023年汽车出海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新能源汽车成为“压舱石”。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达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尽管在绝对数量上尚不能与燃油车相提并论,但增势迅猛,发展潜力无穷。
其中,比亚迪的势头尤为强劲,成为出海成功典范。比亚迪最新产销数据显示,11月份乘用车出口30629辆,同比增长148.7%,在当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厂商排名中位列第一。财务表现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4222.75亿元,同比增长57.75%;净利润213.7亿元,同比增长129.47%,成为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最高的车企。
“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运营足迹遍及全球六大洲的70多个国家与地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比亚迪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商品出口是形式,商业模式是本质。汽车出海的意义远超汽车售卖本身,除了带出去产品和产业链外,更涉及广泛的服务、管理模式、贸易物流、文化交流,甚至是国家形象的展现。接下来,商品出口的量变必将引起出海商业模式的质变。
“盈利是出海的一个考虑因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能只做单边的贸易,肯定是要对当地有贡献。”上汽集团总裁助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上汽国际总经理余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汽车领域,本土化、属地化十分重要,如大众汽车、特斯拉等车企,进入中国市场后做好本土化,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更稳定的经营环境,企业需要借力本土化来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认为,随着中国汽车出海总量的提升,中国车企所处的舆论环境和贸易摩擦大概率会杂音渐密,不排除出现别有目的的抹黑和攻击。车企管理者应处理好这些问题,并增强企业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
与此同时,“高筑墙,广积粮”的出海战略仍需车企脚踏实地执行多个年头,耐心地寻找存量置换高峰来临和新旧产品替换周期,制定适合自身的战略,做好对海外市场的适配性,并顺应本地市场需求,以本地化用户视角塑造企业品牌。
传统外资车企“慕技而来”
1984年,大众汽车集团(以下简称“大众汽车”)与上汽集团签约成立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公司,拉开了中国现代化汽车工业的帷幕。彼时凭借“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换取外方转让先进技术,建立了我国早期汽车工业研发体系。
如今,随着汽车动能加速从燃油切换至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迎来重塑,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车企开始“反哺”外资和合资企业。其中不乏外资车企“拿钱换技术”,向曾经的“追随者”取经学习。
2023年下半年,几则重磅消息再度印证了这股潮流的不可阻挡之势。7月26日晚,大众汽车官宣,向小鹏汽车投入7亿美元,以每ADS 15美元的价格,购入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以获得小鹏董事会观察员席位。同时,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协议,计划在2026年前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品牌电动车型。
这次“大小牵手”被外界视作标杆性事件,对成立不到10年的小鹏汽车来说,可谓是一场大捷。从披露的合作信息中不难发现,大众汽车入股小鹏汽车,一方面欲通过合作研发新品占领市场;另一方面意图观察学习造车新势力的优势项目,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
“与大众汽车合作并非简单的项目合作和IP转让,而是在联合研发过程中双方各自贡献力量。”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未来小鹏汽车将贡献智能平台和软件,而大众汽车则提供工程设计能力和供应链,自动驾驶底层技术掌握在小鹏汽车手里,软件将以OTA方式交付。
趋势已定,捷报频传。10月26日,Stellantis集团宣布与零跑汽车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前者计划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零跑汽车约20%的股权。按照协议,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将以51:49的比例成立一家名为“零跑国际”的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独家拥有向全球其他所有市场开展出口和销售业务,以及独家拥有在当地制造零跑汽车产品的权利。
相比以往的跨国合作,此次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合作又有很大的首创性。首先,从20%的股比可以看出,双方的合作程度更加深入,会有更多技术上的优势互补。其次,更重要的是,合作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市场,而是将目光更多投向广阔的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市场的成功,实现多重共赢。
“这是一次在汽车行业少有的深度合作,将给我们未来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在联合发布会上,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对合作前景笃定而自信。他表示,零跑汽车多年以来坚持全域自研、技术创新,此次合作是对公司乃至中国车企技术和产品实力的一个证明。
事实上,从比亚迪与丰田合资成立纯电动车研发公司,到阿布扎比旗下投资机构战略投资蔚来汽车、福特力排众议牵手宁德时代,再到如今大众汽车入股小鹏汽车、Stellantis集团成为零跑汽车重要股东……海外车企寻求合作的动作可谓紧锣密鼓。不知不觉间,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已成为技术输出的主角。
时移世易的背后,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超越、中国新能源技术的领先以及中国车企愈发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下一阶段,作为燃油车时代的“执牛耳者”,跨国车企将加速“大象转身”,通过与中国车企加强合作、深化中国本地化研发,以提高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力。当传统汽车制造商与国内造车新势力出现竞合之势后,未来必将出现更多的投资、合资甚至并购案例。
2023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凭借在电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具备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中国车企的开发和迭代速度已远胜传统外资车企,在全球汽车版图上初露峥嵘。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中国汽车产业多年来积蓄的变革之力将在2024年进一步展现,推动产业向着更加健康、更具活力的方向迈进。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