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16:28:20 来源: sp20241223
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今年5月至7月,上海市开展“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围绕研究出版、展览展陈、文艺影视、社会宣教、思政研学、旅游文创等六大板块,推出56个市级重点项目和75项全市精品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文化更加可触可及、可感可知、可亲可近。
创新传播形式,红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
红色文化季开展以来,上海各个红色景点随处可见带着寻访手册集章打卡的游客。将集章打卡这一形式引入红色文化寻访活动中,成为红色文化季火热开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上海全市共有不可移动红色资源612处,如何更好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功能?“关键是要在传播形式、呈现形式上进一步创新,提升红色文化的亲和度和感染力。”上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穿过高楼林立的新天地商圈,步入绿树成荫的石库门街区,中共一大纪念馆伫立眼前;走出纪念馆,红色经典步道连接起周边众多红色旧址、遗址、纪念设施;徒步前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整个开放式街区,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长卷……这里是黄浦区,拥有经第一批《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认定的红色资源143处。
依托红色资源集聚优势,黄浦区正努力打造可见、可触、可感的“红色露天博物馆”。“我们力争让市民游客行走在黄浦区的大街小巷就能与红色文化不期而遇。”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说。
“随处可见的红色遗址提醒着我们,来时路不易。”一名在“鲁迅小道”漫步的游客说。
转化话语表达,红色研究成果更加可亲可近
近年来,上海依托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等一批机构,打造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同时,举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大型特展,巡展356场,覆盖23个省区市。
为了更好地将深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亲可近的话语表达,上海在红色文化季期间推出一批展览展陈,让市民游客能够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理解红色文化。
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启动当天,“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物史料专题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幕。452件各类展品,生动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理论成果与实践成就。“作为革命纪念场馆,生动讲述红色历史是我们的本职责任。”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说。
今年“七一”当天,“光荣之城——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红色文物史料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揭幕。该展整合了上海12家革命场馆的75组文物文献,引领观众走近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光荣与辉煌。
思南路73号的花园内绿意盎然,百年雪松巍然屹立……经过精心修缮,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于7月23日重新开放。这幢上海唯一保存完整并对外开放的周恩来纪念地,打破传统封闭模式,让公众能够“零距离”感受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动红色文化根植于心
在9月6日举办的2024年上海市微宣讲大赛决赛现场,4名来自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的学生,使用英语排演的原创舞台剧《黄炎培的故事之读书立本》,再现教育家黄炎培幼时读书的故事,赢得阵阵好评。
红色文化季期间,各活动主体聚焦青少年开展内容创作,围绕“大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持续丰富红色文化内容供给。
创新的技术手段,让红色文化资源更加鲜活。今年7月,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初心之旅”。观众戴上虚拟现实头显后,在数字导览员带领下,沉浸式“亲历”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
丰富的红色文艺作品,为城市红色文脉增添亮色。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成为中国影史佳作。2024年6月,上海出品的同名舞剧电影全国公映,“电波”的故事再度创新表达。作家孙甘露认为,“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关于无名英雄的故事,还将被不断讲述。
红色文化季期间,上海还举办了“光荣之城少年行”活动。8月1日,来自上海、哈尔滨、南京、南昌和广州等5个城市的60余名师生汇聚在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上海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孩子们三次鞠躬、擦拭墓碑,并向烈士献花致敬:“请先辈们放心,如今的祖国,未来的华夏,有我们!”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7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