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9 20:25:08 来源: sp20241229
“快,马上准备手术!”2022年一个冬夜,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的一位藏族老人格桑(化名)突发脑出血,被家人紧急送往那曲市人民医院。在家接到急诊电话,援藏医生、那曲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赵印生火速赶往医院。
手术从凌晨两点半持续到5点半,经过努力,格桑脱离了生命危险。赵印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神经外科是危重症科室,像格桑这样的急诊患者不少,“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可能就救不回来了”。
2022年7月,赵印生作为第六批辽宁“组团式”援藏医生的一员,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来到那曲市人民医院。像赵印生这样,为那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付出心血的援藏医生还有很多。为加快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自2015年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以来,辽宁先后选派6批135人次优秀骨干专家,对口支援那曲市人民医院。
援藏医生、那曲市人民医院院长贾祝强介绍,援藏队员中,有的克服家庭困难,带着年幼孩子来援藏;有的在那曲市11个县间辗转数小时,为藏族同胞上门送医送药;有的与当地医护人员同吃同住、共同奋战在医疗第一线,遇到棘手的病例通宵不眠;有的援藏期满后,选择继续坚守在那曲。
“从事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的医生平时走路、说话都比较快,抢救也快。”在平均海拔超4500米、高寒缺氧的那曲市,85后赵印生一次次争分夺秒与死神博弈。
疫情期间,一名患者颅内大血管破裂被送至那曲市人民医院抢救。开颅手术时,这名患者出现大动脉破裂造成的大出血,若5分钟内不及时止血,会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手术室里弥漫着紧张气氛,已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连续做了好几台手术的赵印生出现了胸闷气短等高原反应,但他还是坚持参与抢救,“当时患者命悬一线,所幸两分钟内止住血了”。
“那曲市高寒缺氧,我们很多队员初来乍到非常不适应,但为了藏族同胞的健康福祉,有的队员吸着氧出诊查房,有的边吸氧边坚持做数小时手术。”贾祝强说。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在赵印生看来,援藏就是一种选择、一种热爱。
如今,辽宁援藏医疗队将内地先进的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移栽”到雪域高原,相继开展了25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陆续建立了那曲市第一个重症医学科、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与新生儿救治中心等。同时利用10余套内地先进的信息系统,远程诊断1.4万病例,极大提升了那曲当地的医疗科研水平。
“针对我们组团援藏,国家每年投入2000万元左右资金,支持我们采购设备和做科研项目。”贾祝强说,援藏目标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同时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深入学校、社区、乡村等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至今援藏医疗队已对7000余名患者进行了义诊。
除了缺氧,罕见病对援藏医生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赵印生告诉记者,在那曲见过很多在内地没见过的病例。初来时,他遇到了长期头痛的60多岁藏族患者扎西(化名),做CT发现其右脑有脑包虫。包虫病是困扰西藏居民的一种疾病,人畜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导致,是我国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但脑包虫并不常见。
“手术特别复杂,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切除,居然把脑包虫完全切掉了。”赵印生说,术后经治疗恢复,扎西的头痛症状完全消失。这是那曲市人民医院第一例脑包虫手术治疗,开创了那曲市脑包虫切除术的先河。
通过内地先进技术,帮助当地居民解决困难,一种自豪感在赵印生内心油然而生。不懂藏语的赵印生,平时在本地藏族医生帮助下,与说藏语的患者交流。他将内地最新治疗方案教授给本地医生,并分享自己学医的小技巧。
如今,辽宁援藏医疗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已累计带教本地医护人员200余人次。为提高县乡医护人员持证上岗率,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对无证人员开展考前培训。
“初到西藏时恰逢冬季,寒风刺骨雪花飘,多次出现脚底踩棉花般的高反症状。”2021年年初,同为85后的郑皖亓作为第五批辽宁“组团式”援藏医生来到那曲市人民医院。直到现在,工作中说话太久或活动太快,郑皖亓还会出现手麻、呼吸困难等高反症状,但这些阻拦不了郑皖亓援藏的决心。
2022年6月,郑皖亓的援藏期结束,但她主动请缨,选择继续援藏。如今,郑皖亓带领儿科建成了那曲市市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并获批藏北地区首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现那曲市在临床重点专科方面零的突破。
一次救治过程中,仅两月大的中毒性脑病患儿病情紧急,心跳呼吸一度骤停,通过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心肺复苏及4次的反复肾上腺素应用等急救措施,才把孩子从死亡的边缘线拉回来。
“孩子抢救成功后,家长很感激我们,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满含热泪的眼神,献上洁白哈达,一句句‘扎西德勒’都让我备受感动。”郑皖亓告诉记者,后期回访时,家长一直都称她是恩人,把她视为亲人。她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最大的肯定。
医学专业毕业11年,郑皖亓体会到儿科医生要具备爱心、耐心、细心。近3年的援藏经历,让她感受到援藏医生肩负的责任使命感,她希望和其他援藏医生集结微小力量,为当地医疗卫生带来真正的变化和发展。
“能救治更多的生命,是援藏最大的意义,哪怕再微小的生命也值得敬畏。很辛苦,但在这儿工作也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郑皖亓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年轻血液注入援藏工作,让西藏的医疗卫生、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更完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先藕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