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1 21:25:06 来源: sp20241031
医疗健康科普短视频的大量出现正在打破医患交流壁垒,但其中也不乏“杂音”——
医生跨界当主播:讲知识还是要流量?
本报记者 时斓娜
阅读提示
越来越多的医疗健康科普短视频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短视频让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活”了起来,促成医生与患者的“双向奔赴”。
去医院就诊不熟悉流程怎么办,冬季频发的流感如何预防,办公室久坐怎样运动……随着短视频普及,越来越多的医疗健康科普短视频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科学普及健康知识,有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以短视频为媒介的医疗健康科普,让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活”了起来,促成一场医生与患者的“双向奔赴”。
讲解公众关心的健康问题
作为一名“心灵之窗”的守护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医生宋欣,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了很多相关科普知识。
“做眼科手术会毁容吗?”在宋欣的眼肿瘤专病门诊,前来看诊的患者常忧心忡忡地问道。宋欣发现,很多患者会问一些共性问题,这让她想到,如果能通过短视频介绍一些眼科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一方面能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基本了解,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工作效率。
在门诊中,不少患者向医生提及:“我是看了你的视频才过来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医生李劼若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位患者因为痛风导致膝关节肿痛,要做痛风清理,这位患者是在看了他两年前发的手术视频后,从内蒙古自治区不远数千公里到广州看诊。
“我要把这个视频转发到亲友群里。”在看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医生魏兵的健康知识辟谣视频后,很多粉丝留言道。
临床实践是医生做科普视频最主要的选题来源。20多年的急诊从业经验让魏兵积累了丰富素材,用他的话说是“讲故事多少天都不够”。“在急诊科工作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疾病,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的就会记下来,也会看看热搜,讲讲时下关心的健康问题。”
寓教于乐让人看得懂、记得住
医生讲出来的话,患者听不懂;患者想要问清楚的,医生有时说不出来……在看诊时,交流不顺畅是医患双方常遇到的尴尬。而医疗科普短视频的大量出现,正在打破这层壁垒。
强大的专业能力、丰富的从业经验、严谨负责的态度,是医疗科普能够保证科学性的基础。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以尽可能通俗浅显、为大众所理解的方式呈现,是医疗健康知识能够实现普及的必然要求。从这一点来看,医生要做的正是“寓教于乐”。
“人们愿意看、能看懂的,才能传播。”宋欣说,她也时常思考如果是完全不了解的领域,看到什么样的内容才感兴趣?答案是干货、浅显、接地气,不要像论文。
“黄金3秒钟”原则放在医疗健康科普短视频上同样适用。李劼若认为,这要求科普内容必须有较高含金量,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说清楚。为此,他会在拍摄前先写好文案,想好简明的标题,有时候会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解释某个知识点。
不同于急诊工作时的紧张沉重,魏兵在视频中一口“京腔”。“刚开始录视频的时候也紧张,不自然,朋友说和我平时的状态不一样。” 魏兵说,自己喜欢看相声、爱聊天,后来录制视频时索性不看词、不读稿,一边聊天一边全程录制,说的都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听懂的大白话。“听得懂是最重要的,科普要是啥也没听懂、没记住,岂不是白费?”
健康科普能给多方带来正向反馈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仍比较低。城乡居民关于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等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比较普遍。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的十五项重大行动之首,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也激发了人们对医疗健康科普的更多需求。
近年来,各大短视频平台制定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者扶持计划,鼓励医生发布与专业方向符合、能给用户健康生活带来实际帮助,且易于普通大众理解的原创医学科普内容。
“看过相关视频的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了解后,描述症状时会更加清晰,对医生的信任度和配合度也会更高。”宋欣说,这有助于医患合力战胜疾病。
医生们坦言,医疗健康科普也给他们带来了正向反馈,在进行科普的同时,他们自己掌握的医疗知识更牢固、更全面了,让跟着学的住院医师对疾病学懂弄通,能更快上手。
“轻松也好,严肃也罢,让人们从视频中学到实用的知识,健康生活,可能是所有医生做科普的初衷。”魏兵说,正是这个初衷,让医疗健康科普百花齐放又万变不离其宗。“我不希望成为‘网红’,而是希望看了我的视频后,进入急诊室的人更少一些。”
不过,互联网上难免有“杂音”。在医疗健康科普视频中,欠缺理性的攻击偶有出现,更有甚者,受经济利益驱使,假冒医生身份发布的健康谣言也不少。这一方面考验着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良好心态;另一方面也在呼唤更加科学合理的审核机制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机制。(工人日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