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7:57:55 来源: sp20241125
光阴似箭。港珠澳大桥鏖战6年,转投深中通道建设6年,我这名沉管隧道测量工程师已在伶仃洋上奋斗十二载。
测量是工程的眼睛。还记得,港珠澳大桥建设时期,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我和测量团队扎根茫茫外海,不断优化测控系统,最终自主研发出“外海超长沉管隧道安装免精调定位控制技术”,支撑了几十节沉管高精度对接。
成绩背后,有喜悦又有艰辛。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安装关键期,曾多次因GPS信号受限被迫暂停作业。在水下,8万吨沉管丢失定位信号,风险不堪设想。一边捕捉信号,一边稳住沉管,最终顺利完成安装工作。
充分借鉴港珠澳大桥的经验,深中通道开工之初,团队便提出引进北斗定位系统。夜以继日、由陆及海,两个月试验准备、上百次优化迭代,我们在全球首次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引入自主研发的测量系统,相当于有了一双“千里眼”,能实时计算海底沉管三维动态,指导沉管高精度对接,由此创下连续7节沉管毫米级精度对接的世界纪录。
这10多年,上万名建设者攻坚克难,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两项重大工程从无到有、让天堑变通途,也锻造出一支高质量、高精度、高工效的一流建设队伍和一系列新技术、新工法、新设备,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下又一笔宝贵的财富。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以深中通道通车为新起点,我将重整行装再出发,跟同事们一道,把先进工艺、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等“中国智慧”融入一个个工程,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为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测管中心主任,本报记者韩鑫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0日 18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