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6:14:40 来源: sp20241124
41岁的霍佳丽是广西来宾市凤凰镇黄安村的普通蔗农。站在自家甘蔗地里,指挥着铲车司机将机收后散落的蔗叶、秸秆收集打包,霍佳丽乐呵呵地说:“耕、种、收、运都用上了机器,现在种甘蔗轻松不少!”
以前种甘蔗有多辛苦?霍佳丽直言,过去砍甘蔗累、捆甘蔗脏,没人愿意干。如今大不同,种收不累、收入翻倍。她算了一笔账:家里种了10亩甘蔗,亩产7.8吨,这个榨季纯收入能超过2万元;农闲时,和丈夫在镇上木板厂打工,一年干10个月,每月挣7000多元。她笑着说:“挣钱路子越来越多,肯定高兴呀。”
甘蔗还是甘蔗,蔗农的日子为啥越来越红火?关键是生产方式变了。以前种甘蔗,土地零散、品种繁杂,既难以进行机械化作业,也无法实施标准化种植、管护,产量和价格都不高。2015年,黄安村成立甘蔗生产专业合作社,将2741块零散地块整合成72大块,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更好条件。政府因势利导、以奖代补,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仅凤凰镇就有3个屯的1550多户农民直接获益。把握特色产业发展规律,积极变革组织方式、改善设施条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就能有效促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业化发展。
提升甘蔗产业的含金量,广西靠的是健全产业链。在种植环节,当地糖厂将农田作为生产“第一车间”,在糖厂的指导下由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实行全程机械化和水肥一体化生产。蔗农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只需按糖厂订单组织生产。这极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保证原料品质。在加工环节,甘蔗全身都是宝,除了白砂糖、冰糖等常见糖产品,糖蜜可生产酵母、焦糖色素,蔗渣可生产环保餐具、纸张,蔗叶和残留秸秆可作饲料、生物质发电原料。超越农产品初级加工,努力提升产品价值,在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下功夫,就能把甘蔗这样具有多种价值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
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方能助力农民共享特色产业发展成果。种植农户是产业发展“最初一公里”,也是抵御市场风险的“脆弱一环”。把蔗农、专业合作社和糖厂紧密联结起来,让农户只需专注于种植环节就能“锁定”基本利润,而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的糖厂,以获得的部分利润反哺蔗农,便能形成良性循环。事实证明,完善合作机制,实现利益共享,才能形成产业兴、百姓富的良好局面。
蔗农的笑声里,蕴含着乡村产业振兴的朴素道理:因地制宜、优化生产,综合利用、产业升级,机制联结、多方共赢。跳出糖业看产业,跳出一地看一域,广西雨热充沛,农业生产条件好,充分发挥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找准切口、埋头苦干,必能让更多“桂字号”农业品牌叫响大江南北,书写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离开黄安村时,冬日暖阳和煦,村民笑盈盈地挥手告别。面向未来,在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联农带农等方面久久为功,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群众的笑声会更甜、生活会更美。
(作者为本报广西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6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