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粮道”

发布时间:2024-12-30 02:06:47 来源: sp20241230

  2023年秋,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保安村水稻喜迎丰收。   田 宇摄

  吉林省镇赉县白沙滩灌区重点实验站可食用稗种植试验获得阶段性成功,部分品种可适应pH大于9.5、盐分含量大于3‰的盐碱土壤,具有实用推广价值。   潘晟昱摄

  吉林省通榆县兴隆山镇积极推广科学储粮方式方法,引导农民搭建玉米栈子,降低粮食损耗,增加收入。   李晓明摄

  2023年12月11日,一个重要日子。

  就在当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各地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吉林又迎丰收。

  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使命。对吉林来说,粮食是骄傲,更是责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吉林的重大责任使命。

  吉林是产粮大省,用全国4%的耕地,产出了6%的粮食,提供了10%的商品粮。全国每10斤商品粮中,就有1斤来自吉林。

  2023年,吉林粮食总产量史上最高,达到837.3亿斤。这是超过800亿斤的第三个年头。从总产量全国排位看,由多年的第五位跃升到第四位。从增加值看,比2022年增加21.14亿斤,增量居东三省第一位。从粮食单产看,平均亩产达到958.2斤,位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位。

  中国饭碗里,盛了更多吉林粮食。

  中国粮食安全,吉林作出新贡献。

  一、不凡的时间

  粮食是时间的产物。春种秋收,四季更替。

  时间的长河中,有太多关于吉林粮食的记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大批东北粮食源源入关,北京等地粮价得以趋稳。东北粮食总公司自10月29日起至年底,每日运进关内500万斤粮食,分发京、津、保、沧各地。这些粮食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吉林。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考察。这是2015年以来,总书记第三次到吉林考察。这次来,他第一站就走进黑土地,调研粮食生产。

  2023年是吉林“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的第一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起步之年。1月,吉林提出,今后五年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全面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4月17日,春耕前夕,“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为了多打粮食,这一年的每一天,吉林人都不敢懈怠。

  春天,阳光下的一粒粒种子,憧憬着早些发芽。然而,吉林西部局地出现严重春旱。夏天,农作物快速成长时节,5号台风“杜苏芮”呼风唤雨,给吉林中西部局地带来严重洪涝灾害。与之伴随的,还有虫、鼠、病。5月水稻潜叶蝇乱飞,6月水稻二化螟来袭,7月玉米大斑病多发,8月大豆食心虫成势……粮食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乾安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西部,遇到严重春旱。遐字村,隶属于乾安县东部让字镇,距镇政府6公里。春耕前,村里把几十眼灌溉井改成了机电井,因为灌溉及时,保障了玉米正常出苗。春天里,吉林西部各市县落实抗旱播种1467.64万亩,新建和修缮农田抗旱灌溉井2.24万眼,实施浇灌1431.8万亩次。

  松花江部分流域,出现夏季洪水。舒兰、榆树、扶余等产粮大县受灾较重。吉林农业农村厅3名副厅长带队,组成3个工作组和13个小分队,分区分片包保受灾较重县市。全省共成立农业服务指导组151个,累计派出技术人员3.26万人次,全力推动灾后恢复生产措施落实。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组建1311支农机应急服务队,启用排涝机械12352台套,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吉林部分地区大豆种植面积较大,大豆食心虫是一大虫害。8月中旬,植保技术人员密切观察大豆田间成虫活动特点,判断成虫发生盛期。一旦发现连续3天累计(百米双行)蛾量达100头,可能造成较高虫食率时,就提醒农户采取喷药等措施。“虫口夺粮”方面,吉林增设太阳能智能虫情测报灯99台、专用性信息素诱控设备5.57万套,实施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等绿色防控技术144.4万亩次,水稻病虫害飞防作业试验试点示范面积81.25万亩,开展减药控害精准施药382万亩、农区鼠害绿色防控57万亩,试验生物防治大豆食心虫技术20万亩。

  二、厚重的土地

  粮食是土地的馈赠。土地不存,粮将焉附。

  几场大雪之后,吉林热闹的黑土安静下来。

  吉林在哪里?东经121°—131°,北纬40°—46°。

  这里的地理纬度和资源状况,与美国“玉米带”“乳畜带”类似。大体看,吉林中部是被誉为“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的松辽大平原,西部有着辽阔的科尔沁草原,东部则是富饶的长白山。世界上的“黄金玉米带”,一条在美国中北部,一条在乌克兰中西部,一条在中国吉林。

  吉林土地如何?这里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中国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地带。吉林87%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9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地。应当讲,没有黑土地,便没有吉林粮食在全国的位置。

  然而,黑土高产丰产的同时,面临着肥力透支问题。如何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吉林人面临的重大课题。

  王贵满,就是一位“答题人”。

  自1983年毕业回乡,他一直扎根乡镇村屯。作为四平市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最爱谈的事儿,就是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这一模式,始于2007年的200多亩“秸秆全覆盖”试验田。秸秆覆盖相当于给大地“穿衣盖被”,能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土壤肥力、减少土壤耕作、节约成本等。

  保护黑土,需要全省努力。

  近年,吉林成立了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各市县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党政同责,五级书记抓黑土地保护。

  2022年,国家层面颁布黑土地保护法。2023年,是黑土地保护的重要年份。这年,吉林对全省44个县(市、区)开展黑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结合粮食安全考核工作,吉林组成10个督导组,巡回督查指导。设立“骏马榜”“蜗牛榜”,对任务进度定期调度通报。

  不光靠自身,吉林还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粮食主产区,吉林建设了农安、梨树和镇赉3个万亩级核心示范基地,30个千亩级示范基地。目前,示范基地面积超8万亩,累计展示推广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水稻抗低温减灾生产、盐碱地以稻治碱改土增粮等23项技术。此外,吉林还成立了6位院士领衔的省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5个。

  黑土地保护是世界课题。吉林连续3年举办“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去年7月22日,第三届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暨第九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在长春农博园开幕。论坛上,国内外专家为黑土保护建言献策。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说,希望让珍爱黑土、守护黑土、善用黑土成为全世界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在省“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领导小组会议上说,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力打好打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2023年,吉林在全省推广耕地深松855万亩、增施有机肥697万亩、耕地轮作250万亩、水肥一体化601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从技术上看,“上盖下松、适度深翻、水肥一体”;从区域重点看,“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在智能设备方面,配套大型智能农机装备、“天—空—地—人—机”数据感知体系已在发挥作用。

  截至目前,吉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8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3.4%。根据计划,到2035年,吉林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94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201万亩。

  三、金色的种子

  粮食是种子的孩子。没有良种,难有丰收。

  目前,国产种子已占吉林市场上流通的绝大部分。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

  2023年,吉林种子事业进步的一年。

  这一年,吉林推广农作物主导品种105个,包括玉米49个、水稻28个、大豆28个。这一年,吉林还首次筛选出耐密突破性品种41个、耐盐碱品种47个,遴选76个农作物品种开展高产竞赛。竞赛结果显示,有8个玉米品种亩产“超吨粮”、3个水稻品种亩产达700公斤以上、4个大豆品种亩产达290公斤以上。

  辽玉1号,是吉林推广的一款玉米主导品种。

  一系列技术参数,明白地写在推广文件中。在吉林省联合体区域试验中,这款种子获得平均公顷产量12116.3千克的成绩。它适宜吉林省玉米中熟区种植,由吉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它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一般公顷保苗5.5—6万株,需要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种子从何而来?离不开种子基地和公司。

  洮南市,是吉林唯一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去年秋天,这里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里,5.01万亩制种玉米喜获丰收,田间地头满目金黄。通过采用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这里的种子质量和产量不断提升。同2022年相比,每亩增产约30公斤、增收120元左右。

  目前在吉林,持有效经营许可证种子企业335家,有效运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7家。其中,鸿翔种业,是全国种业振兴玉米补短板阵型企业,年产玉米种子6000万斤、品种覆盖26个省份。这家公司玉米种子销售总额全国第四名,种子销售额全国第十名。此外,吉林在海南开展科研育种工作单位达53家,基地总面积稳定在5000亩以上,每年南繁加代育种材料达3.5万份以上,涵盖玉米、水稻、大豆等10余种作物。

  种子是粮食“芯片”,如何做好储备?

  为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吉林建立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救灾备荒种子储备。2023年,吉林落实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计划120万公斤。其中储备玉米种子70万公斤,储备水稻种子37.5万公斤,大豆种子12.5万公斤,能保障灾后迅速恢复生产。

  这一年,吉林建成省作物种质资源、北方粳稻种质资源2个保护与利用中心。同年,该省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任务,收集到农作物种质资源3204份,上交国家种质资源库(圃)。

  面向未来,吉林种业振兴有何计划?

  2023年,吉林省政府下发《吉林省种业振兴工程建设方案(2022-2035)》。

  《方案》明确,到2035年,累计创制优异种质资源500个以上,打造高标准制种基地20万亩,累计研发出突破性新品种200个以上,自主品种占比达到90%以上;1家以上玉米种业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10强,2家进入全国50强,种业为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四、多方的合力

  粮食丰收是合力的结果。多方受益,才能持续。

  为了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吉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落实防灾减灾措施,造良田、用好种、推良技、优农机、强主体……

  关注粮食生产,不能只考虑产量这一因素。

  产的粮食多了,种粮户增收了吗?一产如何与二产、三产融合?除了春绿秋红的时光,黑得冒油的土地,金色亮眼的种子,隆隆作响的机械,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粮食生产?

  看粮食产量,也看粮食结构。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力扩种大豆油料。为此,吉林明确提出,2023年确保全省大豆播种面积达到492.8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36万亩,保持稳定略增。这一年,吉林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设14个玉米、4个大豆整建制单产提升示范县。

  看粮食产量,也看产地收益。

  吉林守护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组织中粮、中储粮、省储粮等企业入市收购粮食,落实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吉林等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产粮占全国的近八成。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主销区,需要大量调入粮食来满足稳定供给。近年,国家层面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2023年12月29日通过的《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看粮食产量,也看产业链条。

  吉林做活“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长春所辖11个县(市)区中6个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2023年该市前三季度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产值达到542亿元,同比增长9.9%。日前在公主岭市,年处理65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投产,玉米被“物尽其用”,变身食用玉米淀粉、玉米蛋白饲料、喷浆玉米皮、淀粉糖浆……串起一条“黄金产业链”。

  看粮食产量,也看品牌建设。

  近年,吉林力推“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等农业品牌,逐步构建起“公用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吉林大米”品牌连续五年荣登“中国粮油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榜首。“吉林鲜食玉米”品牌旗下,先后涌现出“东北农嫂”“德乐”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销往国内30个省份,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产值由2018年的8.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4.4亿元,增长4倍。

  看粮食产量,也看经营模式。

  新型经营主体富有活力。近年,吉林县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5557家和5730家,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规范发展到8.1万家和9.8万家。

  吉林,用“大农业”视角看问题。

  吉林提出以“四大集群”培育为重点,打造富有本省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第一大集群即为“万亿级大农业”(其余为万亿级大装备、万亿级大旅游、千亿级大数据)。聚力打造“万亿级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产业”,吉林推进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生猪、肉牛肉羊等“十大产业集群”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已串珠成线、集群成链。目前,吉林玉米水稻、生猪、肉牛肉羊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禽蛋、人参、果蔬、林下及林特产业集群产值超500亿元。

  五、丰富的资源

  谈粮食安全,不能只关心粮食。

  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目前,我国各地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吉林食物资源丰富,树上产的、地里长的、水里游的都有。西部是生态农牧片区,中部是粮食主产区,东部是山地特色片区。大致看,西部杂粮多,中部玉米强,东部山货美。

  以东部山区为例。长白山一带,通化、白山、延边等地打造特色产业带,食用菌、中药材、长白山山珍等优势特色产业扩面、增品、提标,“长白山人参”“长白山黑木耳”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逐渐成形。通化市探索推广“林上采、林下种、林中养、林边产、林间游”立体式、复合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4大类36个品种的林下产业,林业特色产业框架初步形成,2023年林下经济产值163.1亿元。

  吉林年年有“鱼”。元旦前夕,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查干湖,伴随“祭湖·醒网”仪式,第22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拉开帷幕。查干湖水面面积420平方公里,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每年鲜鱼产量保持在5000吨。查干湖渔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在吉林,有近百个5000亩以上大水面。越来越多大银鱼、池沼公鱼等名优冷水鱼,从吉林走向全国。

  吉林“牛”起来。吉林新兆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场,位于农安县巴吉垒镇双榆树村。蹓跶着的肉牛,时不时叫一声。2023年年初以来,吉林推进“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在吉林,肉牛饲养量连续两年保持10%以上增速,去年前三季度饲养量达到631.2万头,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0亿元,同比增长7.6%。而在生猪产能调控方面,吉林重点抓好77个省级以上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建设。

  吉林蔬菜翠绿。2021年起,吉林实施“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3年累计新建棚室7.65万亩,“菜篮子”应急保障基地数量达到178家。同年,吉林冬春蔬菜供给率达到12.6%。依托9个地市级城市周边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围绕哈大线等5条重要交通干线建设棚膜经济产业带,以长春市为轴心全力打造中国北方蔬菜产销集散中心,吉林稳步提升冬春季蔬菜自给率,实现夏秋季北菜南运。

  吉林水果多样。东部有蓝莓、山葡萄,中部有黄桃、大樱桃,西部有西瓜、黄菇娘,味美价优。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吉林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67.86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主要产品看,生猪出栏1425.6万头,同比增长7.3%;牛出栏219.3万头,同比增长11.4%;羊出栏520.6万只,同比增长3.7%;家禽出栏3.6亿只,同比增长9.7%。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