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一次次交接棒 中国航天人接力奔赴飞天梦想

发布时间:2025-01-01 14:15:56 来源: sp20250101

  又一次,10环!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的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三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结束了为期半年多的太空出差,搭乘飞船顺利返回地球。

  神舟十八号乘组是中国空间站开建后完成任务的第七个乘组。今年4月他们到达空间站和神舟十七号乘组顺利会师,5天前他们又在太空迎来了神舟十九号乘组,交接完工作后,他们才踏上了回家之旅。

  每一个乘组从出发到返回,在任务的各个阶段都会经历许多考验,他们在天上的每一天也都是在为中国载人航天的进步添砖加瓦。那么,随着神舟十八号乘组的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呢?

  11月4日凌晨,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漠深处,天边划过的这颗星,正是按照计划返回地球的神舟十八号飞船。1时24分,神舟十八号飞船顺利着陆。5分钟后,搜救回收分队的队员就到达了飞船边,在完成必要的工作后,三位航天员陆续出舱。

  太空飞行6个月,192天,神十八乘组创下了中国空间站开建以来驻留最长纪录。二度飞天的神十八指令长叶光富在返回前的交接仪式上,把中国空间站的钥匙和对空间站的美好感情一起交付给了接棒的神十九乘组。

  每个进入中国空间站的乘组,在出发前就对任务有明确的规划,身体锻炼、平台照料、科学实(试)验等等把他们的时间占用得满满的。而随着空间站在轨时间越来越长,确保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是对乘组越来越大的考验,也是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们在轨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太空工作的日子里,神十八航天员定期更换空间站的水箱,转运产生的垃圾,更换核心舱氧传感器等重要零部件。另外,他们还对舱外航天服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这也关系到他们在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出舱。

  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乘组开始第一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叶光富、李广苏从问天实验舱的出舱口陆续进入太空。

  尽管在空间站设计时,工程师们已经对太空中可能的碎片和微流星撞击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随着空间站飞行时间的增加,他们对空间碎片的防护有了新的认识。一些关键部位的防护升级被提上日程,也给航天员出舱活动带来了新的考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李学东:本次出舱任务对“问天”前期因为碎片防护发现的问题进行防护板安装后,对关键设备后期在长期运营中能减少碎片和微流星碰撞的危险系数。

  2024年7月3日,神十八乘组第二次出舱。这一次,航天员李聪首先打开了舱门进入太空,而指令长叶光富,则沿着空间站舱壁进行出舱活动。两次出舱活动,他们都对中国空间站舱体和舱外设备进行了巡检并且拍摄了照片,确保空间站舱外的安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李学东:后续,航天员拍摄的照片下传到地面,地面工作人员进行分析,对飞行器后续长期飞行需不需要更换、需不需要维修的后续出舱任务进行评估。

  为了更从容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在轨期间,还进行了好几次压力测试,考验各个系统,如果空间站内部失压或是发生火灾后,天地将如何处置,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空间站的长期稳定运行需要人的参与,而国家太空实验室的正常运转也需要航天员的付出。航天员在太空种菜、点火,探索生命起源、考察空间辐射的影响等等,神十八航天员更是任务升级,在太空养起了小鱼。

  今年4月,4条斑马鱼跟随神舟十八号乘组进入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一次迎来水生动物。神十八乘组入轨后,就开始了对小鱼的照料。

  对地面科学家而言,第一次将鱼送上太空,考验着整个实验的设计和天地配合的能力。入轨后不久,他们在地面监测实时视频和数据时,就发生了一次紧急情况。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高鸿:有一次,我们发现溶解氧猛然下去了,就赶紧找原因。其实植物舱氧气很多,但是在天上,在微重力情况下,它的扩散能力很弱。我们赶紧通过泵的交流交换,把氧气带过去,鱼室的氧气马上就上去了。

  在顺畅的天地沟通协调下,斑马鱼在太空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它们的太空之旅比之前预计的还要更长一些。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高鸿:我们这个实验原本的设计是30天,最后实际运行了40多天,超过了预期目标。用水生生态系统进行斑马鱼培养在国际上也算是比较领先的系统,实现了脊椎动物的一个突破。

  经受住了微重力、空间辐射的考验后,这些小鱼也让地面科学家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高鸿:本来斑马鱼都有一个背腹面。在天上运动的时候,它们有时候肚皮朝上或者肚皮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另一方面它就转圈,感受不到重力的方向了。

  为了让太空里的实验结果更好地帮助地面的研究,每一次返回,航天员都会尽可能将需要的实验样品带回。此前,神舟十四号乘组返回时带回的59粒在太空孕育的水稻种已经在地面繁殖了两代,第三代种子即将丰收。而这一次,神十八航天员返回时,就带上了55种科学实验样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副主任 王强:2021年,核心舱就发射成功了,我们在轨实施了一百余项科学项目,获取了一批科学实验样品。这些样品数据,科学家还有一系列的环节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从而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战略需求服务。

  怎么让更多的太空实验结果能够回到地面,这是每一次返回时对神舟飞船返回舱的考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杨海峰:神十八对下行布局也进行了优化,下行能力提升18%以上。这次神十八返回可以携带更多的样品、载荷或者产品到地面上,这是一次能力很大的提升。

  满载收获,11月3日下午,任务的最后阶段开始了。绕地球飞行5圈,神十八到达地面正是凌晨,这是中国空间站开建以来,返回时间和环境最特殊的乘组之一,考验的是整个载人航天系统在暗夜回收的能力。

  11月4日凌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了第三次落点预报,此时,飞船已经打开了降落伞,还有十多分钟就要着陆。搜救回收空中分队在指定区域已经等候多时。

  最后一次落点预报,此时,飞船马上就要降落,空中分队的飞机也已经开始下降。黑夜要在沙漠中安全降落,考验的不仅是飞行技术,也是团队的配合。

  着陆反推发动机点火,降落伞脱落,神舟十八号飞船稳稳地落在地面。几乎同时,空中分队的飞机也降落在飞船附近,他们也同样通过了深夜回收的考验。

  每一次的飞船返回任务,不仅仅是迎接航天英雄的归来,更是一次次实战的考验,让中国载人航天在棒棒交接后不断成长。

  祝贺神舟十八号乘组圆满完成任务、回归地球的怀抱。

  从2021年开始,每年都有两批航天员去往我们的太空家园。从出舱维修到种菜养鱼,太空里的活儿真不少。天上每一项工作航天员们都认真做好;地上各个系统倾力保障,周到细致、稳妥可靠。

  载人航天的每一步都不轻松。万无一失、圆满成功的背后是不断的细节打磨;而中国空间站,这颗时时划过夜空的最亮的星,背后是万人的托举,也寄托着亿万人的梦想。

【编辑: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