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3:59:22 来源: sp20241110
“7天写完剧本”“一周拍完100集”“只横店,每天筹拍、开机、杀青的就有近百部”,几个数据简单概括了近两年微短剧市场的火爆现状。
一方面市场火爆,另一方面经过有关部门治理,微短剧创作已从野蛮生长走向优质有序,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内容俗套的作品仍然存在。当下,业界已经形成共识:精品化是微短剧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那么,精品化如何实现呢?从打磨一个好剧本开始。
一些微短剧“剧本创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无论长剧,还是微短剧,剧本都是创作的基石。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部分微短剧创作者那里,“剧本创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邬天是一位微短剧创作者。他曾经7天就拍出一部30集的微短剧,这7天包括剧本创作、拍摄和剪辑,“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少的是剧本创作,差不多就用了1天时间”。
据邬天介绍,这部剧80%到90%的拍摄成本用在了演员的片酬、服化道费用等方面,剧本创作投入在总成本中占比不到10%。
“我们没有专门的编剧,我一人身兼编、导、演三职。”另一位微短剧创作者邢海军的情况在微短剧行业颇具代表性。“相较于拍摄和剪辑,我感觉最难的就是剧本创作,为了在剧本上高产出,同一个爽点,我会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去套。”邢海军这样介绍自己的剧本创作经验。
为什么不能花更多时间打磨剧本?“一些微短剧都在追热点,要在热点事件的热度消退前推出才有流量,很难有充裕的时间打磨剧本。”邬天解释说,“根本的原因还是预算有限,有的微短剧投资只有几万元,除去拍摄制作的费用,所剩无几,在剧本投入上能省则省。”
微短剧制作公司一般会有专职编剧,但有些编剧的工作谈不上“创造性”,更多时候是流水线作业、机械化生产。“如果按字数算的话,一部微短剧的剧本大概有6万字,一般的创作周期是两周到25天。”于洋在一家影视制作公司负责内容生产,他的团队有数名编剧,包揽了公司大部分项目的剧本。
据他透露,他们的微短剧剧本创作过程是这样的:出品方给出主题后,编剧团队有人专门去想爽点,有人负责做主线设定,有人负责总体把控。说白了,写剧本就是把各种爽的点子“缝”到一个人设上,然后再给这个人设加条主线。
“看的时候觉得很爽,看完了又觉得很假”
长剧一般都有完整的戏剧结构,讲究叙事性,关注角色成长,矛盾冲突的呈现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而微短剧往往注重戏剧冲突集中、反转多、节奏快、剧情爽点密集、情绪带动性强,每一集都是高潮。
编剧王小昭的经验是,长剧中的一些创作原则,在一些微短剧里并不受重视。对前者来说,节奏再快也要有性格和价值观,然后引出核心矛盾,微短剧就没这么多规矩。比如,男女主角向对方隐瞒了身份,长剧刻画的重点一定是身份揭晓的过程,这一过程会被拆解出诸多精彩的情节。在短剧里,对这个过程只需一个动作或一句台词,观众更关心后续的反转。“在既定时间内,微短剧要尽可能多地给包袱,创造能留住观众的反转、冲突,这对编剧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导演晓天说。
在微短剧制作人闵祥昇看来,微短剧剧本创作要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密集的矛盾冲突,二是矛盾冲突要有内在逻辑并符合人物的特点。目前,不少微短剧编剧把精力都放在了第一个问题上,而忽视了第二个问题,“一些微短剧,大家看的时候觉得很爽,但看完了又觉得很假,就是因为剧情缺乏逻辑和现实依据”。
“不管怎么说,微短剧的精品化最后还是体现在内容上。”微短剧制作人章沛然认为,好内容来自好剧本,好剧本来自好编剧。目前的问题是,微短剧领域,优秀的编剧比较缺乏。
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微短剧行业的职业编剧多是95后、00后,他们的剧本创作,多是对相关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这种改编也不是创造性的,而是根据相关的“创作规范”,把悬念、反转等安插在合适的位置。
“虽然长剧跟微短剧在剧本结构上有很大不同,但那些优秀长剧编剧的经验还是值得年轻的微短剧编剧学习,比如构建故事情节的能力、严谨的逻辑能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闵祥昇特别强调,微短剧行业的年轻编剧们一定要在观察生活上多下功夫,创作出富含生活气息的优质原创剧本。
提升剧本质量需多方共同助力
过去,闵祥昇也遇到过好剧本,但“实在太贵了,买不起”。这背后的一个现实是,实力有限,难以吸引优秀的编剧加入微短剧创作中来。
现在微短剧企业数量很多,随着微短剧精品化的加速,一部分制作机构将被市场淘汰,另一部分制作机构将发展壮大。
“这对行业是利好,从我的经历来看,现在每部剧投资方给的预算,比过去增加了至少三倍。”微短剧导演严沛梁说,“有了更多经费,我们就可以购买更好的剧本。”
2023年下半年以来,一个更大的变化是,一批主流影视制作机构、主流媒体以及知名导演、演员都开始投入微短剧内容创作。相较于小作坊式的工作室,这些新力量的入场,带来的不仅有资金和市场号召力,更有对品质的高标准、严要求。
编剧胡雯对这种变化的感触非常直接:以前出品方对剧本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矛盾冲突集中、情绪带动性强,而现在除了上面这些,还要求主题明确、情节连贯。同时,出品方对微短剧题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要求不能在同一类题材上扎堆。
市场的变化,给编剧的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像以前那样简单地改编一下网络文学作品肯定不行了,还得从真实的生活中寻找素材、汲取灵感。”胡雯说。
提升微短剧剧本质量,也需要外部助力。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建议,行业协会等可以举办微短剧剧本征集活动,并为微短剧企业、平台等提供更多支持,如加强对青年编剧的培训,帮助其提升专业水平和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能力。
(本报记者 韩业庭 本报通讯员 刘意林)
(责编:王连香、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