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19:00:49 来源: sp20241115
中新网 成都5月30日电 题:科技工作者谈科学家精神:爱国、奉献与求实
作者 王利文
“科学研究需要具备信念、兴趣、使命感。”谈及科学研究的秘诀,中国科学院院士、“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表示,这些内在动力驱使科研工作者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下去,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一位位胸怀祖国、敢为人先、追求真理的科技工作者用自己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诠释何为科学家精神。
作为国际上最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拉索”在四川甘孜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等待着宇宙“信使”。在曹臻看来,“持之以恒”是科学研究的关键,只有长时间地投入和坚持,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科研机遇,取得重要的科学发现。
“做从‘0’到‘1’、从无到有的事情,就是科学家精神。”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戚智勇看来,科学家精神代表着脚踏实地,真正地去创造创新,进一步扩展新材料、新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资料图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戚智勇接受媒体采访。王利文 摄2022卡塔尔世界杯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研发的植物工厂集成技术,在卡塔尔实现了“沙漠上种蔬菜”,目前该技术已在海内外大量应用。当看到城市屋顶出现一个个花园菜园、沙漠戈壁滩种上了一棵棵果树时,戚智勇感触颇深,“科研成果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是科技工作者最大的慰藉。”
2020年,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的建成投用,填补了我国西部地区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体系的布局空白。对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创新应用部算法专家向玉开而言,科学精神就是“执着的钻研精神”。去年,他与团队通力合作,为成都大运会气象预报实现更高空间分辨率、更快的预报频次提供了有力的算力支撑。
资料图为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创新应用部算法专家向玉开接受媒体采访。王利文 摄科研成果赋能城市盛事,让向玉开和团队倍感自豪。他认为,科研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不放过每一个小的报错、每一次与预期不相符的结果,认真剖析原因,不理所当然地接受结果,才能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成长。”
科学与工程相融合,从解决一个个现场实际问题做起。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创新部部长姚京川、地质研究中心负责人吕菲谈到,团队最激动的时刻不是技术实现某项突破或者实验结果成功,而是切实能够发挥平台作用协同攻关,让科研成果在一线应用,解决施工现场的工程问题。
资料图为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地质研究中心负责人吕菲接受媒体采访。王利文 摄“一切科研活动都以现场需求为导向,一切成果都以现场实用为目标,这是我们作为铁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姚京川和吕菲表示,多一项技术应用,就可能为一线施工人员减轻一份负担。(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