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分流本质在于多元育人

发布时间:2024-11-16 20:16:41 来源: sp20241116

  高维

  读博读不下去,出路在哪?有媒体采访几名成功“博转硕”的研究生发现,他们在因不适应读博生活,经历过焦虑或迷茫,转硕后,有人选择走向职场,有人再次申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因为难度颇大、成本极高,读博常被形容“一条路走到底”。而主打“一步到位”的直博生,更是难以“半路弃权”——部分人担心,退出后可能连硕士学位都拿不到。报道所提及的几位直博生经过慎重考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科研之后主动转硕,选择遵从内心的真实。这样的“以退为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博转硕”看似是学历“降格”,但有些时候恰恰是及时止损。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近年来,高校频现“批量”清退“超期博士生”,不时引人唏嘘,也从一个侧面凸显出博士按时毕业之难。由此看来,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分流退出机制,促进人尽其才、各就其位,显得格外重要。

  硕博分流并非新鲜事物,但是长期处于“光吆喝不动真格”的状态。一方面,学校有着严进宽出的培养惯性,而自己的学生中途退出,也可能对导师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也认为被分流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拿不到学位就是失败”的思想包袱很重。由此可见,目前多所高校陆续出台了博士生分流制度的相关文件,博士生分流正从“被动退出”转向“主动流动”,也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分流不分高低,本质是因材施教。应当看到,目前分流机制的作用受限,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过程管理和动态评价。正如此前有专家指出,“不能‘招生毕业’两头严,中间‘培养’放松。”在这方面,南京大学建立学业预警和帮扶机制,避免问题层层积压,就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破题之举: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博士分流与服务提升、教学反思不能脱节。长远来看,分流的形式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如更换导师、更换专业方向、学术型博士与专业型博士互转,等等。

  在一个鼓励多元发展的社会,淘汰并非教育初衷。“以学术为志业”“十年磨一剑”固然可喜,但分流也不意味着失败,它不过是一次自我的重新审视。多一些灵活对待,少一些刚性处理,分流才能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换个赛道也精彩。(南方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