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1:50:23 来源: sp20241119
“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系统观念”,强调“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系统观念——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
…………
坚持系统观念,建设美丽中国,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为重大制度创新和重要改革举措有力有序展开,发挥利剑作用。三轮督察动真碰硬,督促地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动解决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顽疾”——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云南集中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
聚焦顶层设计,系统谋划。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党的二十大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聚焦“四梁八柱”,逐步筑牢。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下,党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形成生态文明体制的纲领性架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四梁八柱”,逐步筑牢。
聚焦法律法规,着力完善。
今年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施行,以立法形式确立生态保护补偿基本制度规则。我国已基本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入新时代,我国制修订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长江保护法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形成“1+N+4”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立法力度之大、执法尺度之严、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入河入海排污口一头连着江河湖海,一头连着生产生活。过去,由于碎片化分工格局,“环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海洋不登陆”,排污口管理存在着“中梗阻”。新组建生态环境部,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中的系统观念。”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碳排放权交易等管理制度加快出台,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有效落实,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祁连山南麓,青海木里,高天流云、青草黄花。曾经,大规模非法采矿导致满目疮痍。3年多来,通过采坑回填、渣山复绿、边坡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木里矿区生态系统结构逐渐稳定、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回升。
习近平总书记6月19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此后又将“草”和“沙”纳入其中。我国坚持系统观念,创造性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提升。
陕西富平县,蜿蜒的石川河水清岸绿,水绕着城,城抱着水。当地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坚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一体化保护,打出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转化水价值组合拳,石川河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我每天都来逛两圈,看着好风景,吼上几嗓子秦腔,心里美得很!”从小生活在岸边的居民魏美玲感叹。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我国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打好”到“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接续出台,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等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你看,环境多美啊。以前的臭水沟改造成了亲水公园,乡亲们就像住进了花园里。”广东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狮峰村村民李仲歆说。
“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连续12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一抔抔土、一棵棵树,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科学开展,种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宏伟工程。2023年6月,“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越来越多的绿意延展。
着力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有效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推动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快速积累,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我们都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锚定新目标,砥砺新征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政绩考核“指挥棒”绿起来。
“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大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权重,不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2021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听完林场工人周义哲代表讲述的砍树变护林经历,总书记笑着说:“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
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我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能源革命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系统推进清洁生产,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十年禁渔”扎实推进,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
“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出行,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正在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山西运城盐湖有4600多年开采史。近年来,当地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实施“退盐还湖”,盐湖保护范围内停止工业生产,同时壮大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利用区位优势,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坚持以系统观念,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定能够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