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侧记:会场内外“老友记”

发布时间:2024-11-23 16:15:11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社 上海11月25日电 题: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侧记:会场内外“老友记”

   中新社 记者 李姝徵

  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刚刚落下帷幕,交流和互鉴却并未终止。24日夜晚的酒店大堂吧里,还有三三两两的学者促膝长谈。

  这两日的上海,迎来一批与中国文化渊源颇深的“老友”: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黄浦江畔,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当一只手臂搭向另一只手臂,靠得再近些,留下一张亲密的合影;当诚恳讲述遇上认真倾听,谈至浓快时,约定下一次谈话的时间。老友相聚,总叹时间太短。交流互鉴,方觉源远流长。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

  获得2023中国学贡献奖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汉学家卜正民(Timothy James Brook)1975年还是一名交换生,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晚明史。那时的他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对中国的兴趣将取得今天的成就。

  “明代中国人如何思考和感受他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抱着这样的好奇,卜正民开始了与中国学的不解之缘。

  48年后的当下,十数名海外学者参访上海五里桥街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五里桥已难觅踪影,但这条以“五里桥”命名的街道仍承载着民众日常生活的现实。

  对于这一现实,海外学者们展现出普遍的关切,以及对他者生活状态的鲜活好奇。

  “为什么加装的电梯是五颜六色的?”“为什么马路上的人不再穿睡衣出行?”“这里的分类垃圾房是如何运行的?”

  发问,不如亲身一试。斯里兰卡央行原副行长,世界银行南亚首席顾问、斯里兰卡央行货币委员会成员拉尼·伽耶(Ranee Jayamaha)细细打量了一番垃圾分类图示,将手中的空纸杯扔进干垃圾桶。一旁的日本学者则索性走入了“可回收垃圾”房,认真观摩工人处理空纸箱的过程。

  “老友”们相聚黄浦江畔,话题不止有中国的历史,更有世界的当下。

  在全球保守主义思潮抬头,经济逆全球化来临的当下,学者们普遍表示,人们更加需要认识到,没有任何单一的文化传统足以应对世界面临的经济、政治和环境挑战。

  “自十五世纪以来,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始终在努力寻求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论坛现场,哥廷根大学东方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表示,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深入参与了全球文化交流对话。在规范和价值观方面达成相互理解,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前提。

  乌兹别克斯坦外交大学校长额列尔·马赫穆多夫(Makhmudov Elyor Azimovich)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道路表现出了强烈兴趣。在马赫穆多夫看来,对于寻求向市场化经济过渡、由农业国家转型的乌兹别克斯坦来说,中国的发展经验是“典范”。

  文明何以相互借鉴,相互参照?当代韩国东洋学的代表人物、获得2023中国学贡献奖的白永瑞认为,首先要培养“聆听的能力”。深入地“聆听”对方,反思自己以往的认识,进而升级自己的认识,由此才能孕育出“另一种普遍文明”。

  “四方上下,古往今来。”中国文明对世界的理解,本就蕴含着空间与时间的尺度。“而中国的回归,即一个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连续文明体的回归,完全是一种自然的发展。”2023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卓越院士马凯硕如是说。

  当一个悠久的文明体与聆听她的“老友”相逢,真诚往往带来感动。

  马凯硕提到已故的好友傅高义,“他在此前接受这一奖项时曾说:‘在中国被认可为一个真诚致力于向西方解释中国的人,令我深受感动。’”(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