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1:59:35 来源: sp20241227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四川巴中市南江县一处摩崖石像被涂上颜料,惨遭“毁容”。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摩崖造像地理环境较为偏僻,虽然有雨棚、监控等保护措施,但实际赶到现场已经来不及了。据了解,该处造像是2021年才发现,还未纳入文保单位。(11月15日澎湃新闻)
这些与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差不多同一时期开凿建造、历经千年风吹雨打的摩崖石像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还有机会再次穿上“彩衣”、涂抹“口红”、长出“胡子”。更想不到的是,这些彩妆竟如此之辣眼,远远赶不上一千多年前画工的水平。上妆容易卸妆难,经此一劫,若要恢复原貌,这些摩崖石像非脱一层“皮”不可。
查阅旧闻发现,给古代摩崖造像“穿衣戴帽”“描眉画眼”这种好心办坏事、大煞风景的活,早就有人干过,而且还不止一起。早在1994年,当地群众自募资金对位于广安市经开区的金凤山摩崖造像的残缺部位进行了修补,并涂上红、蓝、青三色油漆;2018年8月,资阳市安岳县封门寺石窟佛像同样遭遇了水泥修补、油漆重绘。
与之前稍有区别的是,南江县的“受害者”还没有被评为国家保护文物。没有“入编”,属于“编外”文物、“野生”文物。如此一来,即使这些摩崖石像受到人为破坏,也没有办法用文物保护法去惩治那些“多手者”,其他法律似乎又管不着,这件事基本上只能不了了之。退一步说,就算这些摩崖石像“转正”了,挂上“文保”招牌,就一定能躲过这种无妄之灾吗?未必。只要给出一组数字,大家就能理解这一结论。以四川安岳县为例,该县石刻文物多达10多万尊,数年前该县文物局只有25人,多数石刻文物只能靠老人守着,心有余而力不足之窘境不难想象。
其实,除了少数不可移动文物成为热门景点之后被人视若珍宝,多数栖身于荒山野郊的“冷门”文物,其命运都差不多,由于照护力有不逮而渐渐隐入历史尘烟。不久前,两名工人为了“抄近路”,用挖掘机把山西一段明长城挖了一个大缺口,就是典型案例。文物保护是一个重提前量、重日常的工作,不要总是等到文物受到破坏之后才痛心疾首、亡羊补牢。
(练洪洋 广州日报)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