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2:08:42 来源: sp20241215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科技、历史、艺术、生活等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多的民众已习惯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文脉的厚重绵长。伴随消费者观念转变升级,数字技术高速发展,传播营销手段迭代更新,博物馆需要更加注重创意和创新,激发出自身活力,将历史的厚度、文明的广度转化为场馆的知名度、公众的认可度,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实践创造出无限可能。
如今,博物馆文化需求全面升级,从提供展览到提供文化体验,从单向传递到双向互动,前沿科技让历史与未来跨时空对话。要从馆藏资源数字化、陈列展览网络化、展品管理信息化着手,结合云展厅、云导览、云直播、云培训等一系列线上活动,使博物馆事业与数字经济交汇交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鼓励博物馆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5G、大数据、全息影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的广泛应用,实现文物“活”起来、走出去,重塑文化遗产的呈现方式。借助新媒体传播矩阵,大力发展数字藏品,不仅能对文物有更直观、更丰富的视觉体验,还能够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购买、鉴赏和收藏。通过数字化技术按比例完美复制文物,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变成可外出交流的展品。利用网络平台,直播结合“云游”,观者在交互、沉浸的场景下观展、赏游、“挖宝”,同时,通过大数据精准的宣推,让文化传承的灯火长明。
自故宫文创大热之后,博物馆文创产品让博物馆焕发出新活力。在文创开发中,创意设计是最重要的一环,既要自然贴切又要实用性强,这不仅是将具有文化特色的图案印在卡片、台历、笔记本、丝巾上即可,还要体现出文化的挖掘、提炼、转换与创新。只有深刻理解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核,研发出的文创产品才能成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文物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让文物IP更有创意,人们通过文创产品,了解文物的渊源、内涵与寓意,这为文物价值的叙事传达与阐释体悟提供更多维度。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成为生活新风尚。文博场馆应更为主动地利用自己的优势,与社会资源相互融合,打造新型的多元文化空间,推进“博物馆+”融合发展。
首先,结合传统节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纪念日,积极尝试跨界合作,将民俗非遗活动、艺术市集搬入博物馆,通过整合嫁接文化元素等办法相互借势,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其次,加强与学校、社区、研学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互动合作,有效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促进文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通共融,进一步凸显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再次,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地域、行业特色显著的文化空间,大力推进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和个人博物馆发展,把大量散落在民间的“老物件”呈现出来,实现“大馆带小馆”的一盘棋格局。最后,以特定的主题和特色展品为基础,打造风格化、差异化的文旅体验。在丰富展馆内容形式的同时,可以让博物馆为大众提供可持续的“文化聚合力”和联动的消费场景,进而生发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后劲。
(作者:张妙,系山西省艺术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副研究员、副编审)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