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桢玥:守护低“脂”血管 乐享高“质”人生

发布时间:2024-12-01 03:16:48 来源: sp20241201

人民网上海11月9日电 (记者许维娜)11月6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以下简称进博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桢玥做客《人民会客厅·进博时刻》栏目,围绕心血管健康和血脂管理话题开展科普。

“人体的血管承担着向全身各个器官输送血液与养分的‘职责’,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呵护血管健康有助于享受快乐高质的人生。”陈桢玥说。

“血管健康与人们生活质量紧密相关。”陈桢玥解释道,血管承担着输送养分到人体各个器官的主要职责,血管不通畅会对健康产生影响,而保障血管健康的关键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是人们俗称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冠心病、心梗、脑梗的主要风险因素。“要加强公众血管健康科普教育,加强血管健康终身管理意识,同时不断创新血脂临床管理手段。”陈桢玥建议。

作为一名坚持做健康科普的医生,陈桢玥在去年进博会期间也围绕相关健康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结合连续参与进博会和过去一年的工作感受,她表示人们对于心血管健康的关注和管理更趋严格科学。

“今年3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正式发布,与2016年版本相比,2023版指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血脂管理是终身话题,同时将管理人群扩展到儿童、青少年等。”在陈桢玥看来,指南的这一变化,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临床医生的健康科普工作点明了思路。近年来,随着群众对于心血管健康需求的提升,医生们的治疗本领与科普能力也日益精进。

“当前,在科普教育、临床治疗等方面,能很欣喜地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如科普传播形式在改变,今年进博会的一些展台,就能看到许多具有互动性的科普活动,让观众能够边玩边学,寓教于乐。”陈桢玥结合自己相关工作经历介绍:“这一年来,临床血脂管理新手段在逐步落地使用,原有治疗手段、治疗策略也在不断优化。同时,医生们更加擅长运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的方式进行知识科普,采用‘短平快’的传播手段,使得老百姓能将健康科普内容看得进去、学得下去。”

关于近几届进博会血脂管理领域的产品呈现出怎样的创新趋势,陈桢玥认为,如今在进博会上看到的一些创新药品或医疗器械,呈现出更加紧密地以患者需求为中心而展开研发的特点,并且对于临床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与过去相比,现在降血脂领域的不少新药,如降低“坏胆固醇”的小干扰RNA药物,具备了“长效、低频”的治疗特征,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由于血脂管理的个体化较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血脂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陈桢玥建议群众的血脂管理要遵循个体化、“一人一方”的原则,尤其是极高危、超高危人群要注意“双达标”。陈桢玥用饺子皮与饺子馅的关系进行了生动比喻,她说,胆固醇就相当于饺子馅,皮薄馅儿大容易导致“斑块破裂”,因此既要让馅儿变小,又要让皮儿变厚。目前,心血管专科临床上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疾病史、家族史等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再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优先级、流程性的管理与治疗。

对话最后,陈桢玥也围绕《202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的相关要点为观众带来了健康科普。她分享到:“一是要坚持定期检查,由于血脂异常大多是没有症状的,定期检查才能‘防微杜渐’;二是科学降脂,血脂正常人群在动态的风险评估观察过程中要提高阅读化验单的能力,一旦指标达到临界值要‘科学干预’,尤其是已有心梗、脑梗或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高风险人群,要尽早或及时将指标降到目标值;三是长期认真保持血脂达标,不少患者的血脂水平长期踩在临界值边缘,有的是管理得晚,有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达标后便不再坚持科学管理,这都是不可取的,要养成长期呵护血管健康的习惯,才能更大程度地获益。”

(责编:王连香、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