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0:07:55 来源: sp20241127
贾客暮在位于四川德阳什邡市的蓥华山写生。
刘汴京(右)学习豫剧表演。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江苏南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参与“品味崇川”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许丛军摄(影像中国)
3月25日,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孔子课堂“春日畅想”2023—2024学年汇报演出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这是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中意双语书法作品。 新华社记者 李 京摄
3月20日,在北京大学,到访的美国华盛顿州中学生代表团成员体验弹奏古琴。 新华社记者 殷 刚摄
2月21日,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人们在“江西风景独好”活动上体验鲤鱼灯制作。 新华社记者 霍 晶摄
一幅水墨山水,让人品味秀逸深远的书画意境;一曲豫剧选段,让人走进鲜活动人的传统故事;一段古典舞蹈,让人感受飘逸洒脱的东方气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走近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之美,成为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友好使者。
“让我学会感知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报记者 刘军国
画面中,一双巧手既能挥毫泼墨,又能操刀治印,还会扑墨拓碑,一招一式皆颇显功力。这是一档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的视频节目。当镜头推至远景,观众才发现,这位名叫贾客暮的授课者是一位深目高鼻、留着络腮胡的意大利小伙子。
“中国艺术海纳百川,融合了不同类型的艺术。”贾客暮正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中国山水画,同时进行各种中国艺术创作。从西湖旁雨后破土的春笋,到古道边遍生青苔的树桩,再到不知名的溶洞和石刻,都成为贾客暮写生和印拓的对象。每有得意之作,他便落款“腹墨”。“腹墨”的类似发音在意大利语中有“雾气缭绕、氤氲朦胧”之意,在贾客暮看来,这也是中国山水画善于表现的意象和韵味,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和襟抱让他仰慕着迷。
2012年,贾客暮第一次来到中国,参加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与广州大学的文化交流项目。在广州大学期间,一位好友推荐他上书法课。刚一接触,贾客暮就被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享受用毛笔蘸墨时随心自由的感觉。”由此,他也喜欢上中国画,与中国艺术结缘。在帕多瓦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贾客暮再次来到中国,潜心学习钻研中国传统艺术。2019年,在暨南大学获得文艺学博士学位后,贾客暮到浙江杭州继续学习中国画。
贾客暮不仅掌握了山水画的画法,还将自己独特的视角在水墨作品中展示。“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西方艺术作品,每一种艺术与文化的表达,都为我打开观察生活的不同视角,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多思考。”他努力在作品中融入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思考,在一幅山水画作品中,他让篆书、草书等字体书写的拉丁字母融入苍山远黛。“对话总是有趣的,只要有沟通,就能碰撞出丰富性和认同。不同文化的融合可以相互影响,也可以相互丰富。”
贾客暮于2020年开设“山水计划”网站,通过展览、杂志和研讨会等途径向国外推广传统和当代中国书画,搭建起中西方绘画艺术交流的桥梁,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艺术,进而爱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画的‘真’是事物的内部现实,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上所感受到精神”“中国画要用心灵来感悟”“中国画不是对事物的视觉呈现,而是对事物的精神呈现”……这些讲解帮助外国观众更好地感受中国画,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审美旨趣和精神追求。
“欣赏和创作中国山水画,让我学会感知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中国文化,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西方文化。”贾客暮坚信,中西方文化在相互交流中,都能够收获不可估量的益处。“我将继续学习中国画,向更多西方观众介绍中国画。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够在欧洲为想学习中国艺术的学生开设一所艺术学院,让中国文化为更多西方人所知。”
“豫剧带给我‘家’的感觉”
本报记者 张文豪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圆润的唱腔、清晰的咬字,河南大学喀麦隆留学生西姆·尼克门尼·达林唱得一口好豫剧。因戏结缘、“入戏”7年,他深深爱上了中华文化和生活的城市,这份喜爱在他的中文名里显露无遗——刘汴京。
“汴京就是古都开封,‘刘’和‘留’同音。我的名字就是‘留学在开封’的意思。”2017年,刘汴京来到位于河南开封的河南大学学习。当年,学校和开封市豫剧院举办的一场《花木兰》演出,让他一下子对豫剧着了迷。“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很新颖,又有趣,我很想学习。”当时的他会说一些简单的中文,但距离唱戏还“差得很远”。为了能学戏,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天学习中文不少于6小时,没有老师就去听教材,一边听一边模仿。
“唱戏讲究节奏和旋律,‘能说’不等于‘会唱’。”刘汴京说。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他拜豫剧艺术家李树建为师。李老师教学严格,有一次对刘汴京说:“你虽然会唱,但唱得还不中。”“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是唱不好。”刘汴京回忆,当时他的心凉了半截,一度想过放弃,最终还是在周围朋友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打牢基础,刘汴京经常在学校、公园吊嗓子、练唱腔。豫剧《朝阳沟》选段中,他发不准唱词中“咱”字的发音,就每天上百遍地反复练习,最终形成了肌肉记忆;豫剧《大登殿》选段中,“我只得撩袍端带、端带撩袍,一步一足下金銮”一句,因节奏过于紧凑容易吐字不清,他就逐字拆解,一直练到脱口而出……“我发现,学习中国传统戏曲也是在了解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刘汴京表示,《花木兰》《穆桂英挂帅》《苏武牧羊》等剧目,让他更加了解真善美、忠孝节义等中国传统价值观。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咬字逐渐清晰、理解愈发深入,刘汴京的表演呈现也更加到位。如今,他已熟练掌握10多个豫剧唱段,经常跟着老师进剧场、下乡村,在更多、更大的舞台演出。“外国人学豫剧,要先会说普通话,再去学河南话,之后还要学唱豫剧腔。汴京学戏很不容易,这孩子是打心底喜欢。”李树建告诉记者,刘汴京是他第一个外籍弟子,如今这样的“洋学生”共有9人,“我们要做好传承与普及,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2022年,刘汴京开始教其他留学生学唱豫剧,起初在河南大学,后来扩展到周边其他高校。教学中,他会用中英两种语言,让大家更轻松地理解,“‘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一句里,‘偏’就是far,意思是远离了原意。”有时候,他还会带着留学生到开封鼓楼的剧场听戏,现场感受戏曲的魅力。
去年6月,刘汴京受邀担任河南国际传播中心首批“海外推荐官”。“在这里待的时间越长,越发感觉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学习、了解的内容。就拿戏曲来说,除了唱念,还讲究‘手眼身法步’,想要完全吃透弄懂,路还远着哩!”从起初不知戏中意,到如今成为戏中人,他希望通过推广豫剧来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豫剧带给我‘家’的感觉。我希望把学到的中国文化和河南戏曲文化分享给更多人,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中国舞是美好的经历”
本报记者 祝佳祺
“学习中国舞是美好的经历,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来自越南的广西艺术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硕士研究生武明英体态优雅,神采奕奕。对她来说,从广西到北京再到成都,从参与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活动到录制电视节目再到参加舞蹈比赛,中国舞打开的这扇门背后,是一个不断追求美、展现美的精彩世界。
武明英从小就在越南胡志明市莲花歌舞剧院的儿童舞团学习。一次,她从电视里看到一段中国舞群舞,“跳舞的姐姐们‘仙气飘飘’,我也想像她们一样!”这一愿望在年幼的武明英内心生根发芽,11岁那年,她通过中国—东盟艺术合作项目来到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系统学习舞蹈。“我学舞蹈是做好吃苦准备的。”从克服语言障碍到适应舞蹈训练的枯燥单调,中国的老师和同学给予了她很多精神支持,“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积极向上的心态,每次听到一句‘继续加油’,我都能打起精神来继续训练。”
经过6年刻苦学习,武明英回到越南莲花歌舞剧院当上了领舞。她常常在舞台上表演中国舞,“跳舞就是在向观众传达一种审美和想象。中国舞的编排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比如古典舞包含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武明英告诉记者,这些年,越南开始流行中国舞培训,许多小学开设了中文课,越来越多越南年轻人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我常常向媒体讲述我在中国学舞蹈的故事,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2018年,为继续提升舞蹈技艺,武明英回到广西艺术学院进一步深造。再次来到中国,她感慨于这些年广西的发展变化,“这里有了更多的高铁线路,交通更方便了,和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更丰富。”打开武明英的朋友圈,“舞蹈”是不变的关键词,除了在校学习,她还前往中国的许多城市参赛表演、观摩优秀作品。前不久,山西省歌舞剧院的舞蹈史诗《黄河》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我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音乐、雕塑、油画、中国画等丰富的艺术元素,也感受到顽强的中国精神。我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创作出这样打动人心的作品!”
音乐声起,脚尖轻点地面、手势翻转变换、身体轻盈摆动……在学校的一间舞蹈教室,武明英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中期展演做着排练。“我正在编一个舞蹈《盐甜》,用中国舞蹈的形式来表现越南妇女在海边盐田劳作的场景,展现越南民众辛勤的劳动和甜美的生活。”谈起对未来的规划,武明英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将来学成回国后,我希望为家乡培养优秀舞者,鼓励和帮助更多越南孩子来中国学习舞蹈,为两国人文艺术交流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0日 17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