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7:37:35 来源: sp20241127
羊城晚报记者 孙绮曼
7月伊始,南粤大地骄阳似火。深圳前海湾忙碌不停,创新基因在这里结下累累硕果。遥望对面广州南沙,一辆辆“粤字号”汽车在广州港口岸整装待发,准备开启“环球之旅”。
广东7月5日举行的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会强调,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必须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走在前、作表率,切实担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全力当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勇做新征程制度型开放的“探路人”,建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筑牢开放安全的“南大门”,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带着“开放”基因,广东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外资加码 今年前5个月新设外资企业数增长20.77%
进入7月,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绿意盎然,各个项目忙碌不停。今年前5月,大亚湾开发区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项目开始进行装置调试、试运行,中海壳牌三期项目总体设计和基础设计已完成,巴斯夫扩建等项目如期投产。
在广州,广州市投资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于6月底挂牌成立。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了近20年的外国友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全球招商总监贺励平每天忙着为广州招商,“广州,包括我所在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都拥有一流的科研资源、丰富的人才储备、优越的营商环境和贴心的生活服务,在这里投资发展空间广阔、商机无限。”
这些是广东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的缩影——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快推动内外贸内外资互促双强,广东正全力当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省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长62.3%,实际吸收外资1592亿元;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492.2亿元、增长11.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0.5%。今年1月—5月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长20.77%,实际使用外资479.3亿元。
外贸强劲 今年前5个月进出口同比增长13.6%
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广东外贸新动能不断焕发新生。
惠州市嘉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少艳是一名外贸老兵。今年上半年,她所在的企业推出了10款化妆镜新品,其中两款新品在亚马逊平台畅销,有海外老客户包销了新品中的4款,“去年开始我们布局了东南亚市场,未来我们会从创新技术和营销两端同时加码新质生产力,走出新的发展路径。”
当前,广东数字经济规模全国第一,兼具贸易强省与数字强省双重优势,着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数字贸易正成为广东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广东外贸进出口8.3万亿元、增长0.3%、占全国的1/5,总量连续38年居全国首位。今年前5个月,广东外贸进出口3.5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3.6%,增速比全国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33万亿元,增长10.7%;进口1.26万亿元,增长19.2%。特别是机电类部分商品出口增长迅猛、表现强劲——这也是广东抓“五外联动”成效显著的显现。
一线实践
广东自贸试验区9年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96项
“五外联动” 推动广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其中一大重点就是耕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广东自贸试验区”)。
广东自贸试验区涵盖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3个片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创新促发展,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保持全国自贸试验区前列。
“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一网通办、证照分离、交地即开工等创新举措,制定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产业和人才政策。”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表示。
广东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粤港澳合作、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突破瓶颈、疏通堵点、激活全盘,实现“从0到1”的制度创新、“从1到N”的辐射带动,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从产业方面来说,广东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南沙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集聚8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前海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和专业服务等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区80%以上;横琴围绕支持澳门产业多元发展,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文旅会展商贸产业以及现代金融等。
9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9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43项,占全国约1/4;在全省复制推广216项;发布制度创新案例301个,其中8个成为全国最佳实践案例。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