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来论:构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

发布时间:2025-01-10 11:26:41 来源: sp20250110

近年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颠覆性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社会治理模式都迎来重要变革期。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监管跟不上、用户学不会、风险找不准、应用不到位等适应性问题。

如何与这个时代相适合,拥抱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并通过系统化地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已成为我们必须积极回应的时代任务。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福祉,更关乎高水平建设数字中国。

需要促进人智协同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AI生态。在当前人类社会、物理世界、数字空间协同发展的三元世界中,人、计算机、AI等已呈现出“人智协同”模式,即人类智慧与AI系统有效协作,在处理复杂任务和价值创造中有机融合人的创造性思维与AI的智能计算能力。人工智能不应被视为单纯的工具或产品,而应充分考虑其对人类社会、文化乃至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因此,在开发AI技术和开发相关产品与服务时,应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将人类社会价值体系、伦理道德、法制规范、生态环境等内在需求纳入AI生态通盘考量,确保AI生态系统的健康有序、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防止出现与人类社会价值相悖的负面应用。

需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弥合AI新型数字鸿沟。普及AI知识、提高公众意识,是让每一个人理解AI、拥抱AI的必由之路。AI技术的突飞猛进也带来了新型数字鸿沟的问题,少部分人通过掌握AI技术或者应用正快速融入数智化社会,但大部分人尤其是“一老一少”等信息弱势群体面对AI仍然无所适从。因此,政府、教育机构、公共文化机构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多低门槛、低成本的数字素养教育与技能培训机会,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用AI技术。例如国家图书馆开展的“关爱夕阳”课堂智能化培训、武汉大学开设的数智教育系列课程和图书馆的“AIGC工具培训”、南京大学开设的“AI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等都是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生动案例。

需要建立负责任的AI治理制度,筑牢信息安全底线。利用好伦理规范、法律法规、技术保障等推动AI技术朝着通用、可信、负责任的方向发展。AI技术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即“双刃剑”效应:一方面,AI应用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另一方面,大模型训练中的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等屡见报端,筑牢信息安全底线刻不容缓。AI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2023年7月,我国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有效地对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进行了规制。

推动构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发展,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时代任务、历史任务。我们应站在为全球数智文明建设负责的高度,通过技术创新、教育拓展、应用推广、案例共享等方式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与全球同行者共同开启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的新篇章,共创人类数智文明的美好未来。

(责编:史雅乔、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