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寿县:最后的楚都,道不尽楚韵悠长

发布时间:2024-11-27 09:27:11 来源: sp20241127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楚人东渐江淮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是中华大地上一次伟大的民族交融与文化碰撞。淮水汤汤,八公山下,寿春古城,城垣犹在。楚国八百年,从蛮夷到文明,从霸主到衰亡,王朝余晖,在此落幕。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座都城。走在这座千年古城,楚风遗韵随处可见。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此。展馆内,700余件(套)涉楚文物向今人述说着楚国最后的辉煌与衰落。

  近日,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揭开面纱。这座西距寿春城遗址约15公里的大墓,被认定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也点燃了人们来此探究楚文化的热情。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航拍。(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供图)

  沿着进馆的玻璃栈道,40米长的战国建筑瓦砾层尽收眼底,仿佛一步千年。春秋中期,楚国从江汉之间北上争霸之路一再受挫,转而东渐。战国后期,楚国疏于改革,屡被秦国击败。公元前241年,为避秦兵,楚考烈王把国都迁往寿春,在此历经最后四代楚王。

  “鼎”自古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步入展厅,眼前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的楚大鼎无疑是彰显楚人“问鼎中原”野心的最好印证。楚大鼎体量巨大,魁伟霸气,鼎耳及沿口下部铸饰菱形云纹,三足硕大寓示着“鼎立天下”,腹底部、足膝部、沿口处刻有“安邦”“铸客”等铭文,故又称铸客大鼎,长期位居中国第二大古代铜鼎,仅次于商代后母戊鼎。

  “鼎在当时是国之重器,更是墓主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原副馆长、副研究馆员许建强介绍,20世纪30年代,当时安徽寿县的李三孤堆被盗掘,出土的器物铭文直指墓主是楚幽王,其中最为瞩目的就是楚大鼎。尽管如今原件被保存在安徽博物院,但楚大鼎的发现还是将这座晚期楚都的轮廓描摹得更加清晰。

  楚大鼎原件,现存于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的号角声声不绝。展厅正中,镇馆之宝“越王者旨于赐剑”就是这一时期合纵连横的见证。

  细细观察,这把1996年出土于寿县蔡国贵族3号墓葬的越王剑,剑柄上有两道凸箍,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在剑格的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极富美感的空心鸟篆八字铭文:“王(越)王(越)者旨于赐”。根据铭文,这把剑是越王勾践之子在位时所铸造。

  越国铸剑师们高超的铸剑工艺令人惊叹,而一把越王剑为何会出现在蔡国墓葬中呢?许建强介绍,公元前506年蔡国随吴国伐楚,击败了向淮河流域扩张的楚军。据史料记载,越国灭吴后,曾“越兵横行于江、淮东”,成了蔡抗楚的“新靠山”,这把剑就是蔡越两国交好的信物,佐证了战国时期吴、越、楚、蔡四国在江淮地区博弈的历史。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展出的越王者旨于赐剑。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管子·轻重甲》载:“楚有汝、汉之黄金”。楚地盛产黄金,货币制度发达。158枚楚金币布成的“金山”如同暗夜繁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楚金币是博物馆特色藏品之一,有龟版形、楔形和圆形,并印有“郢爰”“陈爰”等印记。

  楚人东渐的步伐,孕育了商贸的交流、文化的融合。寿春城遗址及周边出土的楚金币多达195块,数量为全国之最。“金币多用于贵族间的大宗商贸和跨国商贸活动,大量楚金币的发现充分说明了楚国治下江淮地区高度发达的经济贸易水平。”许建强说。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楚金币。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沿着楚文化发展脉络行进,展厅一侧的投影上,楚人的船队正浩浩荡荡从“鄂”出发,分西线、东南线、西南线三路行进。楚国商贸兴盛,水陆交通发达,由此诞生了最具特色的符节制度。出土于安徽寿县邱家花园的“鄂君启金节”是我国所见最早的“免税通行证”。

  “鄂君启金节”用青铜制成,分为车节和舟节,是楚怀王六年颁发给鄂君启的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通行证。金节铭文记载了鄂君启的商队行经的路线范围、过关卡时免征的数额、免税的时效以及禁用的物资等条文。

  “舟节规定鄂君启使用的船只为150艘,车节运输限额是50辆,一年往返一次,禁止运输铜和皮革等物资……”游客施一凡一边细读金节上的文字,一边感叹2000多年前楚人完备的符节制度和经济智慧。

  寿县邱家花园出土的鄂君启金节(复制品),原件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窃曲纹鹿首铜鼎造型独特、彩绘鸟纹漆盘画工精细、蟠虺纹兽流铜匜纹饰生动、战国青铜车马器制作精密……透过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江淮文化、吴越文化在此交相辉映,余韵不绝。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2020年起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挖掘馆藏文物和地域文化内涵,开始进行数字化探索。“截至目前,我们共完成900件(套)文物三维数据和2000余件(套)文物高清二维数据采集与制作,建立了完善的数字档案和数字化呈现。”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常远霞说。

  可以预见,当古老的文物被科技“唤醒”,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二者叠加带来的惊喜或许远超想象,而楚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也将被更好地释放。文化之蕴,历久弥新。

  文字记者:刘美子、陈诺、屈彦

  视频记者:周牧

  策划/编辑/海报制作:王黎

  新华社国内部、安徽分社联合制作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