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这里藏着一片水下森林

发布时间:2025-01-01 23:20:57 来源: sp20250101

原标题:这里藏着一片水下森林

  太湖水下的森林隐约可见。本报记者 苏雁摄/光明图片

  无锡贡湖湾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本报记者 苏雁摄/光明图片

   【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太湖里藏着一片水下森林!说来你不信,风光旖旎的太湖,水底下也有引人入胜的景色。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太湖北部的梅梁湖湾,清澈的湖水里,高低错落的水生植物在波浪的簇拥下翩翩起舞,人工种植的水草郁郁葱葱,窜条鱼在水草间穿梭嬉戏。时不时有鸟儿前来觅食,一个猛子扎下去,从水底下挖出一棵带根的水生植物,只见它熟练地用嘴巴剥开,享用起最鲜嫩的根茎。

   “可别小看水下森林的作用!”无锡市太湖湖泊治理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李王鑫陪同记者泛舟梅梁湖檀溪村湖湾,他向记者道出了水下森林的奥秘——控源截污、蓝藻打捞等举措在外部控制了入湖污染,人工水草种植和生态湿地修复从内部为太湖“疗伤”。太湖浅水区域多种植狐尾藻,它的叶子不仅会在生长中吸收蓝藻喜食的营养盐,叶片上附着的微生物也能有效减少氮磷、净化水质。

   “10多年前的梅梁湖一带湖水浑浊,甚至看不到水草。每到入夏,距离岸边两公里外都能闻到各种藻类散发的腥臭味。”和太湖打了20年交道的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处长罗清吉说,他亲眼见证了梅梁湖从抛洒第一棵水草到水底形成森林的奇迹变化。2018年,无锡在梅梁湖吴塘门水下6万平方米水域开展水草人工种植。6年来,又陆续在梅梁湖东岸、北岸、西岸分别选取三个湖湾进行生态修复,将水下森林扩大至84.5万平方米。

   站在梅梁湖檀溪村码头,向湖东岸望去,几艘作业船正在忙碌。“那边正在进行太湖清淤固淤湿地带试点工程的施工,项目建成后,将在湖湾处形成约8万平方米的水下湖滨湿地带,为水下森林保证好‘土地’养分。”无锡市环保集团工作人员蒋俊介绍,无锡探索“化淤泥为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将过去堆放在堆场的淤泥利用起来,种植水下植物,改善水生态环境。

   无锡目前种植水下植物的水体一共有3处,总面积约246万平方米,贡湖湾种植面积最大,达200万平方米。经过湿地生态重建,如今的贡湖湾形成了大量滩涂和岛屿,数量大、种类多的水生植物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快看,白鹭一家出来散步了!”站在贡湖湾生物多样性观测站二层,视野开阔,观鸟望远镜里,对岸出现了三只正悠闲踱步的白鹭。“贡湖湾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是无锡首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有了eDNA采样装置后,在岸边就能及时检测、鉴定湖水中的微生物种类。观测站还引进了观鸟‘黑科技’——‘南大环规院鸟类AI自动识别监测系统’,通过在172公顷的湿地公园面积内布设3处鸟类智能监测高清探头,能实现鸟类数量种类变动、物种分布的实时数据分析。”观测站负责人、南京大学环规院自然生态所工程师吕鸿达介绍,观测站建成投用1年来,共监测到30余种、2000余只次各类水鸟。

   治理的成效不仅在太湖里显现,与太湖连通的湖泊都在水下森林的作用下越来越清澈。蠡湖是太湖延伸至无锡市区的内湖,夕阳下的蠡湖泛起粼粼波光,蠡湖湖泊草型生态系统重构技术示范工程项目负责人、江苏江达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运维部项目经理李强正带领工作人员泛舟水上,打捞断茎水草等漂浮物。“治理后,蠡湖水体水质稳定维持在地表水Ⅲ类,水体透明度由原来的30至50厘米提高至80至130厘米。”李强说。

   驻足蠡湖边,拿出一小块面包,鸟儿并不怕人,马上俯冲过来饱餐一顿;亲水栈道上,不少人正赏景、散步、露营……在太湖边休闲遛弯的市民告诉记者,沿蠡湖38公里岸线散落着渤公岛、渔父岛、蠡园等20多个生态公园,这是在家门口也可以寻觅到的“诗和远方”。

   太湖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生态系统逐步恢复。2023年,太湖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达3.08,从“良好”提升到“优秀”等级;湖体水生植被面积达200平方千米,同比增加25.8%。

   “无锡人都会唱《太湖美》,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带着小孙子在蠡湖边散步的退休教师李小平告诉记者,“如今呀,太湖水越来越清澈,太湖畔真正美起来啦!”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姬尊雨)

(责编:温璐、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