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21:09:43 来源: sp20250110
“2023数字经济峰会·工业数字化主题论坛”现场。
苹果总部不生产手机,为什么能挣到最高端价值的利润,而我们的一些企业却只能挣到“打工”钱?
小到螺丝钉企业,大到核电行业,为何都将“数实融合”作为产业升级、生产优化的希望所在?
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叠加,新物种跨界而来,企业如何才能将能数字化这个“最大变量”变为“最大增量”?
数字化转型为何是无法回避的“必答题”?
……
10月27日,武汉,人民网主办的“2023数字经济峰会·工业数字化主题论坛”会场气氛活跃,来自政产学研的对话者有备而来。
向“数”而生
在论坛中,生动的案例进一步印证“数实融合”是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含新量”的重要途径——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劲松在演讲中解读了苹果公司的“秘密”。他提及,数字经济发展以来,产业模式正从原来的有边界变为无边界,“原来汽车是机械装备,现在汽车是移动终端”;苹果公司采用了新企业形态:它的产品是富士康代工的,显示屏是京东方,LG、三星的,集成电路是中国台湾、日本生产的。他认同制造业要“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转变”。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信息文档处处长瞿向阳分享了数字技术在核电领域的信息记录应用。他说,核电行业对生产工序的要求非常严格,以前工作人员去现场都得带着纸做记录,纸容易磨损、容易坏、容易掉,还容易涂改,最重要的是无法完全规避不规范的行为,比如:可能会出补记录情况。采用电子工单之后,每一道工序的数据都可以实时更新,而且非常方便存档。
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基至渗透进一颗颗细小的螺丝钉。杭州优工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林振峰透露,作为一家民营贸易企业,为提升产品安全性、取得客户信任,公司建立了紧固件(螺丝钉等)全球数据库,并已将相关信息化系统应用到500多家企业,帮助中小微企业从生产端就开始降低成本与不良率。
中关村智慧城市信息化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辛继巍介绍了新型工业化手段推动医学应用创新的案例。通过采用智慧辐射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实现放射性药物使用全程安全监测及放射安全事件全程预警。
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晨介绍,公司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在过去的8年时间服务了数百万车辆。海康威视电力行业总监贾鹏飞介绍,其定制化巡检方案能实现通过一块屏幕看清300亩光伏电站的实时状况。
逐“数”向未来
实际上,加速实现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整合,是构建企业、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应对国际竞争新环境重要的一招。
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林振峰讲述他对数字技术的新认知:“我的妹夫改变了我。2003年他跟我分开的时候,除了复制我的数据库,其他的什么都不要,第二年就他成为当地相对较大的贸易商,这让我感觉很惊讶。我认为,商业模式不重要,最核心的是底层逻辑。”他看到了新的机会:大企业有人、有技术、有资金,中小微企业往往被忽略,但实际上大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往往有小微企业参与,供应端上游零件质量不好,会影响到最终产品。“我要用科技技术建立全球最大的工品数据库。”他希望借此赋能工业零部件产业,让中小微企业也能更加容易地获得技术支持。
广西芯安博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农明云提到,之前服务过的一家生产工艺比较落后中药颗粒的厂家,为其规划了袋装产品数字化产线和分捡机器人,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与品控水平,助推企业走向“专精特新”。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透露,企业正在积极探索人形机器人如何与无人驾驶技术结合,以实现最后五百米的无人化配送。
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苏新威则介绍,武汉正把工业的智能化改造作为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力点深入推进实施,持续建设未来工厂的体系,打造国家数字领航的企业两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的双创平台两家、国家5G全链接工厂两家,还有一大批的省级的5G工厂、数字空间遍地开花。下一步的发展,武汉将通过“数据、算力、算法、场景”四位一体,来构建武汉市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的美好明天。
答好“必答题”
实际上,受限于认识、资金、人才等因素,企业数字化转型亟待各方出力破局。
农明云反映,部分中小微企业面对数字化转型时往往表现为“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他了解到,某城市有116家木材家居企业,但针对这个行业的信息化工具、人才基本没有,不少小微企业还用手工记账。如此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他建议,可以让龙头企业引领,先推出可以迅速复制的小轻快准的信息化产品,再通过政府出一点、平台让利一点、企业出一点的形式促进转型。
瞿向阳则提及,人才缺乏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工业种类繁多,又懂信息化、又懂工业的复合型顶尖人才非常少。
着眼数字经济主战场,欧阳劲松在论坛上重点解析了智能制造的重大意义与价值。他说,之所以要高举智能制造大旗,是因为有迫切性和紧迫性。首先,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优化调整还需要时间。其次,面对新的国际竞争环境,先进制造技术肯定是“买不来、讨不来、要不来”。他认为,智能制造要进入深水区,未来必须要和实体经济融合,要努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技术真正地有效应用起来。
他还建议采用三大战术提升智能化制造能力:一是解决好制造业数字底座问题,以分子级、原子级的颗粒度解决数据描述、重构、解析等问题,推动互联互通、统一相关标准。二是加快实现装备数字化,包括:在装备中嵌入传感器以提高它的性能和功能,打造“实体产品+数字外衣”虚实融合的价值体系。三是要建立效益与能力相结合的可追溯、可溯源的评估标准。
相关链接:“2023数字经济峰会·工业数字化主题论坛”活动专题
(责编:陈键、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