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中文,将来到中国上大学”

发布时间:2024-11-01 19:08:15 来源: sp20241101

 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文化活动,师生们体验药膳。

  2018年11月,中国与马耳他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中国和马耳他的经贸合作,还为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提供了更多平台和机会。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人文交流的组成部分,在马耳他蓬勃发展,推动了中马两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能充分发挥专业技能

  伊万·卡奇亚是上海电力(马耳他)控股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今年34岁的他从2017年开始学中文,能熟练用中文进行对话,如今在该公司的德利马拉三期电站担任高级技术专员。在他看来,学习中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语言能力很重要。作为公司国际员工最多的项目,我们有48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我希望他们都能学一些中文。”德利马拉三期电站生产技术部主任大卫·格里斯蒂说。

  据中方业务主管、安全生产部主任高立介绍,三期电站在马耳他已经发展多年,一直由中马双方人员协同工作。“电站的外籍员工占比超过60%,招聘或培养既会中文又懂技术的本土员工是企业在海外发展的迫切需求。”

  达伦·库塔贾尔是办公室的一名行政人员。他坦言,在他的工作中,中文的重要性排第一,懂中文的优势让他可以跟中国同事快速高效地进行沟通。他说:“学习中文让我跟中国同事相处起来很愉快,我们一起在公司过中国节日,吃中国美食。”

  德利马拉三期电站总经理成勋表示,公司曾在每周三下午3时到5时举办培训班,为行政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中文培训。“我们希望培养懂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员工,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外员工和谐共处,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公司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双赢。”成勋说。

  ●为青少年搭建交流之桥

  刚参加完第2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选手夏令营的伊丽莎白·纽瓦梅龙根穿着她从中国买的汉服出现在马耳他大学的校园里,金发搭配飘逸的汉服,举手投足间尽显古典美,吸引了无数目光。人如其名,这个荷兰女孩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方美美”。

  学习中文已近4年的她说:“中文给我带来很多乐趣,我喜欢中国书法,也喜欢中式服装,更想了解中国文化。”提起今年的中国之行,她说:“我们去了北京以及广西的百色、桂林和南宁,不过我最喜欢的是阳朔。当我们吃早餐时,可以看到窗外连绵的群山。”她已经开始规划明年暑假的中国之行,打算和妈妈一起到上海、江苏苏州、浙江杭州等地。

  伊乐雅是马耳他大学汉语本科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中文给我带来很多改变,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从不敢开口说中文到可以唱中文歌,这个马耳他姑娘在学中文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自信。她参加了2023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少年“汉语桥”夏令营,不仅提升了中文听说能力,还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一起探索不同的城市,一起爬长城,一起参观苏州古镇,一起说中文。”此次中国之行不仅让伊乐雅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还对中国生活有了近距离的感受,她决定申请中国大学。

  弗朗西斯科·盖勒尔和伊乐雅一起到中国参加了夏令营,他在马耳他大学读欧洲政治学专业,一入学就选修了中文课,因为他相信学习中文能带来更多机会。“对我而言,这是一场圆梦之旅。爷爷十几年前去北京大学访问,那时我才两岁多,没有机会一起去。现在轮到我了,我会把对中文和中国的热爱传递下去。”

  今年,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的创办者阿佐帕迪老师和学生们先后3次受邀前往中国,有的学生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他们对中国有了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一带一路’倡议将多种文化融汇在一起,让各国人民团结起来,这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需要分享彼此的文化和理念,加强合作。”阿佐帕迪说。

  ●武术父子的“中国梦”

  吉诺·达契洛是一名中国武术老师,有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字“唐天武”,创办的龙龟武馆在当地颇有名气。他的武术情缘源于中国电影《少林寺》,电影里刚柔并济的中国功夫打动了他,想学功夫的念头也逐渐在心里生根发芽。后来,他师从意大利籍中国武术老师,系统学了6年。“在长达20多年的练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唐天武说。

  在他看来,学会武术招式和套路只是略懂皮毛,了解其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更为重要。他立志于要当欧洲最好的中国武术老师,传授正宗的中国武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16年,他创立了马耳他龙龟武馆,将尚德不尚武等理念融入教学。2018年,他专门前往山东莱阳,向当地的武术大师求教。为了更好地与中国武术同行切磋武艺,他开始学习中文,并把旅途中的见闻做成了短视频《马耳他人的精彩中国之旅》。

  马蒂亚·达契洛是唐天武的大儿子,中文名叫“唐龙”。这个14岁的小男孩已经习武8年,同时也在学习中文。唐天武既是教他中国武术的“启蒙师父”,也是潜移默化引导他爱上中国文化的“领路人”。今年3月,他作为2022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文化小大使”,和爸爸一起到北京参加颁奖典礼和文化研习活动。

  唐龙说,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旅行,现实中的北京比课本里描述的更加令他惊叹,既有颐和园、恭王府等历史古迹,也有高楼大厦和先进的科技,还有北京烤鸭、煎饼果子等美食。此次中国之行让他萌生了要到中国留学的想法。“我从小就希望长大后到中国拜师学艺,现在又多了一个梦想,就是更努力地学好中文,将来到中国上大学。”唐龙说。

  埃雷·达契洛是唐龙的弟弟,中文名是“唐浩”。这个8岁的小朋友从3岁开始习武,6岁开始学习中文,将中文学校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我想和爸爸、哥哥一样去中国学习武术,吃很多好吃的食物,我还想去成都看大熊猫。”唐浩说。

  在爸爸的带领下,唐龙和唐浩参加了很多在马耳他举行的各种中国文化活动,例如“中国春节庙会”“瓦莱塔不夜城”等,他们的身影多次出现在舞龙舞狮和武术表演的队伍里。“我相信唐龙和唐浩通过接受专门的中国武术训练,能够感受到中国武术中蕴含着的中国智慧,我为他们喜欢中国文化而感到高兴。”唐天武说。

  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对于唐天武一家来说,爸爸小时候看过的中国电影,变成了长大后学习中国武术的决心,最后变成了一家人传播中国武术文化的坚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在马耳他,像伊万·卡奇亚、伊乐雅等热爱中文的当地人越来越多。正所谓中文搭桥,让越来越多的马耳他民众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博士生、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公派教师)

  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