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调整要做好“加减法”(人民时评)

发布时间:2024-12-05 20:59:01 来源: sp20241205

  高校专业调整必须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

  

  海南大学新增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北京科技大学新增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哈尔滨体育学院新增冰雪舞蹈表演专业……高校专业调整备受各界关注。今年,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引发热议。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开展有组织培养、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面对普及化背景下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科专业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也要求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做好专业调整“加减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陆续新设了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也有序淘汰了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专业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应不断增强前瞻性、精准性。做“加法”要避免“一哄而上”,高校应落实好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发展急需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做“减法”要强化分类发展,紧扣少数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等问题,引导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

  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归根到底要落实于质量。高校应对新设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调研、论证,按照人才培养“先宽后深”的原则,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配齐配强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实践基地等,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评工作,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系统报告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整体情况、分专业建设情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风物长宜放眼量。高校专业调整不能简单地与“热门”“冷门”挂钩,必须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确保专业的“推陈出新”既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又契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省级整体统筹和高校自主自律相结合,建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长效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才能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

  具体而言,应坚持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宏观层面,可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等。省级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学校层面,应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新征程上,坚持以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导向,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定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3日 05 版)

(责编:卫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