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2:19:04 来源: sp202411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江苏跨江滨海,遗存星斗,文脉绵长。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自觉扛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治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高度,就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为何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什么”“怎样保护传承”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领导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珍视敬畏中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赓续不绝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江苏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底蕴深厚的文脉经络、魅力独具的文明印记、灿若繁星的文化遗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深厚的文化自信日滋月益、生生不已。
在精心保护中更好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印刻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着眼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真实完整保护好各时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努力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在合理利用中推动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根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以绣花功夫守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江苏文脉
江苏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拥有众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文化街区、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扎实推动江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坚持完善制度与规划引领并重,夯实筑牢保护屏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要做好统筹设计、加强制度保障。江苏在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组织领导的同时,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制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坚持规划先行,启动编制首部省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出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两个保护规划编制导则,构建多层级协同的抢救性、预防性保护框架。出版首部省域古代城市图志,系统性宣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共识和自觉。
坚持原真保护与整体保护并重,呵护古城古镇古村传统风貌。古城古镇古村记录着原始而纯粹的文化记忆,只有最大限度留住传统风貌,守护好具有乡土气息的民居、地方特色的民俗,乡愁才能真正有所依托。我们以全时空、全要素保护传承为目标,积极探索古城古镇古村整体性保护实践路径。古城方面,坚持全面保护、系统修复、有机更新,南京持续修缮维护古都风貌,苏州较为完整保留“水陆双棋盘”格局和历史肌理,徐州以文脉轴线打造贯穿市中心的古城风景。古镇方面,以周庄、同里为代表的江南水乡,以河下、界首为代表的运河遗迹,以黄桥、沙家浜为代表的红色胜地,均以全域保护展现了历久弥新的文脉延续。古村方面,在保护村庄传统肌理和空间格局的同时,更加注重农耕文化的挖掘和乡村风貌的塑造,全省有79个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坚持老城改造与人居改善并重,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有机交融。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城区改造提升必须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江苏古城老街众多,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在力求原汁原味维持古城风貌、留住老街韵味的同时,以渐进式、低强度“微更新”,让“活历史”始终传续“烟火气”。扬州实施传统民居基础设施提升与修缮工程,苏州“小单元”推进古城老宅改造更新,常州以“微改造”整体推动老城厢复兴发展,使古街古巷既延续了风貌肌理,又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实现了文化遗存真实性、传统风貌完整性、社会生活延续性相得益彰。
坚持保护修缮与探源开发并重,彰显文物遗存活态价值。文物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能够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也有助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们推行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加大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文物古迹保护力度,近10年新出土文物15.27万件套,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启动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首批新发现史前、商周等时期遗址100多处。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公布两批省级革命文物名录,8个片区、71个县(市、区)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推进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集中编纂文献史料、传世巨制、方志古籍等,全景展现江苏深厚悠远的历史传承。
坚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我们统筹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建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江苏名片”;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积极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推动长江、大运河千年文脉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昆曲、评弹、苏绣等非遗项目呈现江南水乡的雅致文秀,无锡开展“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行动,越来越多的非遗资源正通过活化利用重焕生机活力,成为文明传延的生动见证。
坚持人文融通与经济浸润并重,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文化与经济能够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历史文化遗产可以给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我们注重将热门景点与历史文化遗产串联,借助数智媒介打造苏州园林夜游作品“拙政问雅”,依托山、海、港、岛等海滨特色建设连云港“山海大公园”。注重以科技赋能带动流量消费,积极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文旅消费新体验,推出“夜之金陵”“龙城夜未央”“国潮汉风·夜彭城”“凤城河夜泰美”等夜经济品牌,让人们在“烟火气”“文艺范”“科技化”的邂逅中流连忘返。注重通过艺术精品展现文化精髓,先后推出《红楼梦》《运之河》《鉴真东渡》《国鼎魂》《不破之城》等一批文化内涵深厚、艺术表现力强的文艺作品,努力实现文化消费与精神富足的双向奔赴。
开创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局面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关系文脉传承、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做好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以尊崇敬畏之心赓续文化血脉、传承民族之魂,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江苏力量。
树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理念。坚持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党政同责落到实处。加强干部相关专业素养培训,强化警示教育,不断增强领导干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
拓展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思路。坚持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开展全区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坚持系统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更多采取“微改造”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深化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加强重要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修复,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让历史文化遗产在科学保护传承中焕发新生。
探索信息化赋能、多要素支撑的路径。积极培育文化遗产数字化新业态,加快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采集步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常态化多元化宣传推广,培育壮大修缮技艺传承人和工匠队伍,不断完善符合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律的多元化支撑保障体系。
健全多部门联动、多层级协同的格局。完善跨部门协作、各方主体共保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引导居民、企业、民间团体等共同参与规划、设计、策划、运营、管理、监督。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评估制度,加强动态监管、巡查执法,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底线红线。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4日 09 版)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