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2:50:16 来源: sp20250110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阐明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有力有效”更加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举措和效果,通过整合资源、突出特色、补齐短板、提高效率,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1 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乡村振兴承载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关乎14亿多人吃饭的民生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政治和战略高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在战略定位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战略重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夯实农业基础,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后备耕地少是基本国情,我国仍需高度重视耕地的数量保障、质量提升、生态修复和治理效能问题,建设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且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等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二是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耕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粮食生产。由于粮食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行业利润低,容易导致粮食主产区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出现“产粮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困境。与此不同,沿海发达地区作为主销区是国家粮食政策的直接受益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势必影响主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是我国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举措,将与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的纵向利益补偿机制构成有机整体,有利于进一步缩小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充分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三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推动农作物品种改良升级;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有机肥料等绿色生产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引入智能农机、无人机等现代农业装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2 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新的质量提升的阶段,要把促进产业兴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帮助农民持续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一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完备的现代乡村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又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区域内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开发区域内名优特产品,把小品种做成大产业,形成全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二是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当前,农业产业结构正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元化的农产品生产转变。农产品既包括食用农产品,又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各类文创产品、生态产品;乡村产业既包括食用农业产业,又包括农村的文旅产业、生态产业和康养产业等。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需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的供给体系。从生产端拓宽食物供给种类,持续推动畜禽产品、蔬菜水果、奶制品等的稳产保供,既满足人们对食物的多样化需求,又有效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是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进入新时代,农民素质提升正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的普及转变。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科普宣传等活动,加快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3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新时代新征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学习好运用好“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深化了对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典型示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着重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创建和美社会风尚。
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意味着应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的现代化水平。农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方面须加快补齐乡村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农村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能源设施、供排水设施、环卫设施、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完善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基础设施、养老基础设施和文体娱乐基础设施,为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创造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撑。另一方面应多措并举增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不断增强乡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美化优化宜居环境。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是提高乡村居住的舒适度。应以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导向,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有序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从解决环境脏乱差做起,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污水治理,到实施绿化亮化、村庄综合治理,到美丽乡村打造,循序渐进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创建和美社会风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重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把改造传统农村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有机结合起来。将文明村、文化村、民主法治村等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农村农民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
4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应孤立地就乡村发展乡村,而是要对城镇和乡村发展进行统筹谋划,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县城是联系广大农村最紧密、最直接的空间结构单元,具有满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需求的巨大潜力。应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和基础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的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县域发展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一方面通过夯实县城产业基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和持续增收;另一方面提高县城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社保和住房等保障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和吸纳能力。
二是促进城乡在资源、要素、服务、产品、制度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须在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为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曹立,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光明日报)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