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7:36:43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网 杭州1月17日电(郭其钰)舞龙表演、唢呐独奏、越剧……日前,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阆苑村文化礼堂,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获得阵阵掌声,一年一度的“村晚”在一片热闹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
“村晚”,是近年来中国各地乡村的新年俗。以阆苑村的这台“村晚”为例,从2009年开始连续办了15年,依旧热度不减,成为当地村民迎新春的“压轴大戏”。
“村晚”究竟有何魅力,能够一年又一年走向一村又一村?
一台“村晚”从何而来?
“村晚”开始前一周,阆苑村文化礼堂就热闹起来了。简单的晚饭过后,村民吴仙月便迫不及待赶到文化礼堂,投入到“村晚”舞蹈的排练中。
在“村晚”舞台上,像吴仙月这样积极的村民还有不少。今年80岁的村民闻洪杰是“村晚”的忠实粉丝,除了每年准时到现场捧场外,他还是“村晚”的幕后工作人员。尽管没有出现在镜头里,但是闻洪杰很开心“能为‘村晚’出点力”。
“有了‘村晚’之后,感觉村里的年味重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也更强了。”皇甫小英是阆苑村的文化员,也是“村晚”的发起人。15年前,为了增加节日氛围,皇甫小英和十几个村民一时兴起,在一间闲置祠堂里办了阆苑村首场“村晚”。此后,加入这场晚会的村民越来越多。
皇甫小英表示,每年“村晚”时间一发布,村民们就会提前自发聚集到文化礼堂,打扫卫生、参加彩排、观看节目,男女老少乐在其中。因为“村晚”的出现,在外工作的村民、大学生,对回村过年也有了新期待。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阆苑村“村晚”。黄强 摄“村晚”何以弦歌不辍?
1981年小年夜,中国第一台“村晚”在浙江丽水上演。这些年,越来越多乡村加入“村晚”大舞台,展现了几十年来乡风文明之变、精神文化之变。
在这方舞台上,村民是真正的主角,人人都可以上台做“民星”,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实现自我价值。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精湛的技艺,但“村晚”每个节目所呈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乡村故事,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声音”。
在杭州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村民每年都拿出独具畲乡特色的节目,串联出一台本土特色演出;在金华武义王宅镇,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是台上必不可少的节目;在丽水古堰画乡,犁秧田、打稻谷、捉泥鳅等村民熟悉的乡村场景,成为舞台上让人大开眼界的惊喜之作……
舞台上,演出的是身边“民星”;舞台下,欢闹的是邻里乡亲。如今,这样的“盛会”几乎在浙江每个乡村上演。
“村晚”现场观众拍摄记录。黄强 摄“村晚”IP持续出圈
在乡村振兴大图景上,“村晚”是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窥见乡村文明新气象。
“村晚”魅力的持续绽放,离不开日益丰富的基层精神文化阵地建设。近年来,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文明新风的文化礼堂在广大乡村拔节生长,成为村民“心有所寄、身有所栖”的文化家园,也为乡村文化繁荣生长提供了丰厚土壤。
从2003年起,浙江创造性地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目前已实现500人以上建制村全覆盖。
“依托农村文化礼堂这一草根舞台,我们提倡‘农民导、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以‘村晚’为抓手,打通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浙江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
除阵地建设外,“村晚”能否真正扎根基层、持续火热,那些闪闪发亮的“民星”至关重要。上述负责人介绍,浙江多地引进符合当地产业和文化特色的文化乡贤、文创达人、非遗大师,激活了乡土文化内生动力。
如今,以“村晚”“村超”为代表的“村”字号IP持续出圈,照亮了乡村发展的“村光”大道。(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