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行 文脉华章丨从“保下来”到“活起来” 与总书记一起守护中华文脉

发布时间:2024-11-16 17:59:58 来源: sp20241116

  以文铸魂,中华历史文脉如何赓续?以文弘业,文化传承怎样创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去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

  一年间,习近平访古城、探文脉、看非遗,不断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引领中国走好文化传承之路。

  守根脉

  走好古城保护之路

  天津古文化街,素有“津门故里”之称,是天津最早的经济、文化、商贸聚集地。

2024年2月1日下午,习近平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时,同店铺员工和现场群众互动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4年2月1日下午,习近平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时,同店铺员工和现场群众互动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今年2月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天津古文化街,先后走进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特色店铺,了解产品种类、销售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情况。

  习近平在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天津保留了大量别具风格的近代建筑群落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天津独特的津派文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2019年1月17日,在京津冀考察时,习近平就曾来到梁启超旧居,结合展板听取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情况介绍。他指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顾客在天津老字号集合店内观看演出。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顾客在天津老字号集合店内观看演出。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制度保障——编制《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形成“一城、双区、两带、多点”的整体保护结构;出台《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健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创新赋能——坚持市场化运作,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提升,探索形成“历史风貌建筑+”模式。同时,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市场和产品深度融合,为老建筑注入新活力、延续新故事、带来新人气。

  跨界融合——不断拓展消费场景,打造平行现实数字化沉浸项目,高标准打造历史文化街区IP矩阵,搭建数字文旅线上线下共创平台。

  一条古街、一处处历史文化遗产,连接起过去、现在与未来,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密码。

  承血脉

  走好非遗传承之路

  位于沅江江畔的常德河街历史悠久,曾毁于1943年的常德战役。近年来,常德市复原老河街风貌,将此地打造成为历史文化街区。

2024年3月19日上午,习近平在常德河街考察时,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2024年3月19日上午,习近平在常德河街考察时,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来到这里,察看各种特色小吃、特产、特色工艺品,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并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详细了解常德老城街道修复利用、城市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情况。

  漫步在常德河街,一幅巨型水墨正稿设计图吸引了习近平的目光。

  这幅作品正是潘氏艺术木雕非遗传承人潘能辉以沈从文名著《湘行散记》为蓝本创作的木雕设计图,他计划用10年时间将其还原到一根长达10米的巨型红椿阴沉木上。

  “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在常德河街考察时指出,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潘能辉和妻子胡美华在湖南常德河街展示木雕。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潘能辉和妻子胡美华在湖南常德河街展示木雕。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如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近年来,常德努力探索“非遗+文旅”“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的跨界、跨域、跨业新模式,吸引桃源刺绣、麻质画、常德木雕等50余家非遗团队入驻常德河街,打造情景式、沉浸式多元文化体验,让国潮非遗融入到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之中。

  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非遗工坊6700余家。

  非遗项目以人为传承脉络,一代代传承人前赴后继,让文化载体愈发生动。

  续文脉

  走好文明承继之路

  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感受和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

  今年5月14日,习近平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深刻阐释了长城的独特价值和守护好长城的重大意义。

  “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图为八达岭长城。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图为八达岭长城。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2019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1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印发,提出着力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组织实施资源调查、清理长城保护家底;建立以《长城保护条例》为主体、地方专项法规为支撑的法律体系;持续推进长城本体保护,陆续批准长城保护维修项目289项;加大巡查力度,守好长城保护“最后一公里”……古老长城保护传承迎来了新篇章。

  守护好长城,更要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边塞史诗剧《天下雄关》带来视觉盛宴、长城旅游资源引领致富路、研学活动持续开展……各领域依托长城文化资源因地制宜谋发展,不断续写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新篇。

  目前,我国共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总计43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43项。它们星散在锦绣大地上,持续探寻活化承继之路。

  ——数字赋能,让文化“活”起来。“活力故宫”“全景兵马俑”“云游敦煌”等纷纷上线,AI算法实现文物复原、裸眼3D还原考古现场。

  ——创新融合,让文化“火”起来。越剧《新龙门客栈》、舞剧《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电影《长安三万里》等频出爆款;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等文博景点一票难求,“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越来越热。

  今日之中国,以中华文化特有的语言,向世界展现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魅力。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年前,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为文化传承发展明确方向。

  站在新时代远眺未来,习近平庄严宣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制图:黄卓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