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风景线)《繁花》带火上海话

发布时间:2024-12-30 20:11:54 来源: sp20241230

   中新社 上海1月10日电 (范宇斌)连日来,根据金宇澄长篇小说《繁花》改编、王家卫执导的同名电视剧热播。尤其是沪语版电视剧《繁花》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评论道:“上海话真的很上头!”

  沪语版《繁花》第一集中所谓“上海人做生意,讲究派头、噱头、苗头”,这段生意经里的“派头、噱头、苗头”就是传神的沪语词汇,甚至普通话版《繁花》中保留的沪语台词“洋盘”也带有浓烈的商业气息。

  天南地北的观众们被沪语“圈粉”,“都开始跟着《繁花》学上海话了”,还有自媒体专门制作推出了“跟着《繁花》学上海话”“跟着爷叔学老派上海话”……

  沪语版《繁花》为何如此火?

  这部电视剧不仅呈现了阿宝个体成长和变迁,也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繁荣和沧桑。有评论指出,沪语的细密、筋道、节奏,嵌入传奇与俗世,交织出独树一帜的海派风情,传递了这座城市的鲜明气质与多元魅力。

  不少观众为方言台词点赞。在他们看来,方言塑造人物、演绎故事,使表演更鲜活、更贴近生活,也让他们跟着电视剧沉浸式感受上海与时代变迁。而不少不熟悉沪语的观众,则在听沪语台词中,了解时代故事,感受海派文化。

  沪语展现了地域生活的原生态面貌。正如《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所言,“方言是一种味道,最能代表地域的一种滋味。”

  “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国际大都市中交融,展现出最生动、鲜活的人间烟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滑稽戏”代表性传承人、农工党上海市委文体委主任钱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让方言口口相传,记住乡音乡愁,才能延续所在城市的文化积淀,找到认可这个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保持人们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认同。

  沪语版《繁花》正是把藏起来的“乡音乡愁”重新搬回了台前。

  浓浓的上海味道,让《繁花》火了:线上,精彩片段刷爆社交平台;线下,上海黄河路成了最新热门打卡地;从美食、音乐到文化,似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繁花》找到社交话题,海外沪籍侨胞亦追剧品乡音、解乡愁。

  剧中除了上海话,还出现了苏北话、苏州话、杭州话等方言。剧中“范总”是位相当有趣的角色:商业谈判时说苏浙口音的普通话,与阿宝套近乎时夹杂了“洋泾浜”的上海话,谈成生意志得意满时又变成了地道的杭州话。

  上海方言在长期发达的商业社会中丰富起来,不断与时俱进,这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有关。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分析道,剧中另一极具沪语味道的词是“腔调”。“同一个词的意思会随时间产生变化,如老一辈说起‘腔调’带贬义,但20世纪80年代后年轻人将其转变为褒义词,‘有腔调’即讲究有个性、有型、有内涵。”

  近年来涌现的沪语电影《爱情神话》和沪语话剧《繁花》《雷雨》《长恨歌》等一批作品掀起沪语热潮。与此同时,不少人呼吁关注方言传承。

  “上海话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土壤。”钱程表示,保护方言不仅是专业人士的一家之责,更多要靠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对此,钱程近年来把他的“沪语学堂”带进了上海的学校,从白读、文读的区别,到尖音、团音如何分辨,再细化到“红楼梦”如何念、“大世界”如何发音,钱程把滑稽模仿带进课堂,帮助更多学生学习沪语、传承文化。

  钱程期待,有更多方言作品演绎本地故事,一处《繁花》将盛开一方繁华。(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