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3:55:02 来源: sp20241105
葡萄从开花到成熟需要2—3个月,扔掉一盘葡萄只需1秒;蔬菜种植前的育苗需要1个月左右,倒掉剩菜只需1秒;玉米从播种到成熟需要2个月以上,扔掉一筐玉米棒只需1秒……在一则公益广告中,各类食物生产所需时间与浪费扔掉食物只需1秒形成强烈反差,启迪公众爱粮节粮、反对食物浪费。当思来处不易,恒念物力维艰,每个人都应在内心深处厚植勤俭节约意识,做俭朴生活的行动者。
倡导节约粮食,反对餐饮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消费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从消费领域着手,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有助于从观念和习惯的源头上减少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持续筑牢节约粮食的坚固堤坝。
粮食消费环节,浪费易发多发。特别是在餐馆、食堂的消费和居民家庭消费中,都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浪费现象。比如,宴请大操大办,讲排场、好面子、比阔气,剩菜剩饭不好意思打包带走;又如,为“凑满减”“拼团”,一次性购买超出实际需求的外卖食品,吃不完就直接丢掉;再如,为图网络流量,故意胡吃海喝、暴饮暴食。消费什么、消费多少诚然是个人选择,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浪费粮食、糟蹋食物,都是对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消耗,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格格不入。由此而言,更加重视正确消费观念引导和不当消费行为纠偏,才能有效减少消费端粮食浪费。
从经济学上看,消费是最终需求,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浪费粮食对可持续的生产供给形成干扰,进而加大水、农药、化肥等的消耗。引导消费者理性、适量消费,涵养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消费观、饮食观,有利于减轻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压力,推动粮食节约集约利用,从而让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更坚实的保障。比如,由于消费习惯误区,成品粮过度追求精、细、白。过度加工既损失营养物质又明显降低出品率,由此导致了加工环节的粮食损失;而提倡多食粗粮的健康饮食观念,反过来也可以使加工环节减少粮食损耗。
一次浪费看似微小,铢积寸累就是触目惊心的数量。一个习惯得不到纠正,经年累月就会成为顽瘴痼疾。反对粮食浪费,正因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所以更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如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法治逐步健全,治理逐步完善,各项要求、举措逐步显效发力,下一步亟待在乡风民俗、行为习惯、消费观念层面持续用劲。要强化价值观建设和消费观养成,让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尽可能减少盲目消费、冲动消费、超额消费等不当消费行为。
中华文明,向来注重不为物使、俭约自守。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色餐饮丰富多彩,而珍惜粮食、节约粮食是古往今来不变、东西南北一致的追求。拒绝奢侈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我们的社会必能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进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2日 04 版)
相关新闻:
形成全社会节约粮食的合力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责编:白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