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22:24:50 来源: sp20241222
核心观点: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其人民性。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重要原则,就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就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把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而是要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城市发展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
2023年12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关举措,这也是对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部署要求的贯彻落实。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其人民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这意味着“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的目标提前实现。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既有利于拉动消费和投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口流动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蕴含着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能。不管是老居民还是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只要为城市作了贡献,同样都是城市的主人。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重要原则,就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为此,不仅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投入,还要积极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所有人都能拥有生活的保障和干事创业的舞台,都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今,城市的高度不断刷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的温度也要“水涨船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重要原则,就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持续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从而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而无论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还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明确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把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而是要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在此过程中,仍然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重要原则,逐步解决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从而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城乡共同富裕之路。(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