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9:16:44 来源: sp20241122
编者按: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在国内国际多个重要场合,习近平主席频频引经据典,介绍“一带一路”承载的厚重历史,阐述“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和重大意义,描绘“一带一路”美好的发展愿景。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特选取习近平主席的部分用典,与您一起学习领会。
【释义】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见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也泛指各种色彩。八音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的乐器,也泛指音乐。意思是说,各种色彩交相辉映,在互相映衬下才显得五色斑斓、多姿多彩;各种乐器按不同声部演奏,在彼此交响中才能达到和谐与平衡。
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避难西南,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学习环境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联大师生怀抱着抗战必胜、民族复兴这一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八年多的时间里团结协作、共克时艰。抗战胜利后,三校北返,为纪念这一段苦难而辉煌的岁月,特在西南联大校址立了一个纪念碑,碑文由著名哲学家、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撰写。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共1100余字, 概述了抗战及三校离合的经过, 总结了联大“可纪念者”的四个方面,抒发了对“我国家”未来“旷世之伟业”的信心和期盼,通篇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气象阔大且意义深沉。
【解读】
千百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书写了东西交融、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共建“一带一路”植根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承载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路径,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同时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一带一路”建设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由大家共同分享。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共建国家的合唱;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务实合作平台;不是对外援助计划,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
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共同决策,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国,中国本着伙伴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为达成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商政策对接,实现共建国家社会稳步发展和民众生活改善,进而促进共建国家民心相通,做了大量工作。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中国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应者云集,背后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的理念和实践逻辑。
计利当计天下利。新的起点上,中国将与各国一道合力绘就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让合作更加包容,让合作基础更加坚实,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