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2:27:34 来源: sp20241127
中新网 上海12月18日电 (记者 陈静)“科技赋能正在重构教育监测评价体系,突出表现在评价目标、评价信息、评价方式、评价决策等多个方面发生明显转向与变革。”安徽师范大学学术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18日在此间表示。
他长期研究教育测评技术方法,并认为智慧监测与评价未来方向是构建学评融合教育评价新理论,创建新型育人环境;深入应用智能评价技术,实现实时评估与过程性评估;深入应用智能评价技术,实现评价方法更新升级;持续攻克智能化测评核心技术难题。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2023年会暨上海教育督导论坛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供图)在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2023年会暨上海教育督导论坛上,学大教育集团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金鑫一直深入思考教育评价问题。他指出,从企业角度看,现行教育评价体系和企业需求不匹配、培养目标与选拔机制不匹配、教育投入方向偏重“硬件”轻视“软件”、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是教育强国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他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增强教育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增强评价方法技术的科学性,通过大数据技术赋能探索创新评价模型。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年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简称:宏观院)主办。今年论坛聚焦教育督导评价议题,得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关心指导。在论坛交流活动期间,宏观院还发布了教育科技人才数据库共建共享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梅兵指出,在人工智能等的深刻影响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面临重大转型发展关键期,以督导评价保障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重要而迫切。如何通过有力督导和科学评价推动保障教育强国建设,如何监测评估教育强国建设进展与成效,如何推动教育督导评价改革发展,都是重要的学术议题和政策议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教授分享了他关于教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新成果,指出规模、结构、公平、质量、治理、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维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教授立足国际视野,指出:“教育强国,不是说教育指标强,教育就强;而是说教育强,才达到了强国的指标。所谓国际话语权,就是要有中国教育强国的故事和逻辑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指出,科技人才评价的核心,应在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要从遵循客观规律、修炼内在素质、凝聚驱动力量、培养极致精神入手。在此过程中,兴趣、责任和好奇心至关重要。适应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分类评价体系,形成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才华的良好生态。
在论坛上,职业教育是关注话题之一。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表示,创新驱动产业体系建设,没有职业教育的有力支撑是做不到的。评价职业教育,首先要看它对产业发展的贡献。鲁昕直言,要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角度认识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增强教育对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支撑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要义。
培养科技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有必要参考域外有益经验。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对德国教育有专深研究,他分享了德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价经验,并认为德国教育和实业产业的结合,是通过质量保障体系来确定的。这个质量保障体系起到了督导评价作用。在德国教育传统中,实践性是内在价值追求。在高等教育方面,高校课程的国家认证包含了对职业性的要求,成为确保德国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密切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职业教育方面,“双元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形塑了行业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产教融合问题。
在论坛上,教育督导评价需要注重方法和技术的创新成为关注话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杨向东教授,从新课改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教育督导评价的议题和挑战。他强调,素养不是知识,素养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在这种新的理解下,评估学校办学质量会面临一些新挑战。(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