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乌镇“小镇的文化大戏”(艺近人和)

发布时间:2024-12-23 20:56:01 来源: sp20241223

  2023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表演。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师生在2023乌镇戏剧节上表演。   以上均为乌镇戏剧节官方供图

  核心阅读

  10届乌镇戏剧节,238部国内外剧目精彩亮相,超1万人次报名青年竞演单元,189场小镇对话,超1万场嘉年华表演,上百万人次观众共同见证戏剧节的成长。

  参加乌镇戏剧节的年轻人回到中西部的故乡,在当地创办社团、排练剧目。乌镇戏剧节的广泛影响在戏外,乌镇戏剧节的深厚根基也在戏外。

  

  “到乌镇去?”

  “到乌镇去!”

  2013年,首届乌镇戏剧节鸣锣开场。至今,10届乌镇戏剧节,238部国内外剧目精彩亮相,超1万人次报名青年竞演单元,189场小镇对话,超1万场嘉年华表演,上百万人次观众共同见证戏剧节的成长。10年来,来自各地的戏剧工作者、文艺爱好者、游客和乌镇居民一起看戏,成了戏中人。

  乌镇戏剧节的生命力何在,为何能吸引如此多年轻人?穿行在被艺术“盛装”的石板路,奔波在乌镇各个剧场,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们或可解码这台“小镇的文化大戏”。

  艺术的在场感触手可及

  清晨,古镇在摇橹声中醒来。一艘艘摇橹船,裹着风、推开水,划破西市河的水波。

  白油填塞缝隙,红油外封防水,船舱外要修旧如旧,船厢内要焕然一新,为了表演还要安装仪器设备、加装电线……聊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乌镇船坞师傅费建萍滔滔不绝。“从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始,年年有剧组想用摇橹船表演。”费师傅的船,载着爱艺术的人们,也载着美好的艺术。

  空闲时,费师傅喜欢站在河岸上看表演。今年戏剧节期间,中国美术学院的水域空间即兴演出让他印象深刻。每年戏剧节,他的女儿都会带同学回乌镇看戏。对于费师傅一家,乌镇戏剧节是一份期盼。对于戏剧爱好者,乌镇戏剧节是一份约定。

  与费师傅的摇橹船一起划入“戏剧时间”的,是来自各地的观众。104位戏剧爱好者收藏的479张剧票,拼接成满满一面“乌镇戏剧节十周年票根墙”。走近看,旁边还有一封封观众们手写的信札——

  “邀请朋友们来我的家乡参加一次乌镇戏剧节,是我作为桐乡人的骄傲!”

  “乌镇戏剧节见证了我从一人看戏到两人结伴,再到三口之家的转变。来乌镇戏剧节,是我家的固定行程。”

  “人们在看剧时可以形成共鸣,像流星坠入皎洁月光的云里,化作闪烁的印记。为了创造这个瞬间,我读大学选择了戏剧文学专业。”

  …………

  乌镇戏剧节总能迎来不同的“角色”、开放的“剧情”。人们在这里与戏剧为友,相伴而行。剧场内、古屋外、石桥上、树荫下、街这头、河那头,皆可成为“入戏”的舞台,营造具有沉浸感的戏剧空间。

  晌午,乌镇的桥,迎来行人最密集的时段。桥上人看街上景,街上人看船在水上行,船中客回味着舞台上的剧情。

  一条长巷里,木龙正在几位舞者手中时而起步蹬跃,时而左右旋跳,舞步稳健有力,引来不少人驻足喝彩。领舞的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醉龙舞传承人黄金渐、黄杜全,父子二人都是第一次参加乌镇戏剧节。黄杜全感慨,与以往的舞台表演相比,古镇嘉年华的街头表演与观众的距离更近,观演互动更真实、更具感染力。

  “乌镇戏剧节让我们生活在文化生活中,艺术的在场感触手可及。”10届乌镇戏剧节从未缺席的观众祝瑞欣获得“乌镇居民证”,也成为乌镇戏剧节戏剧微信群群主。微信群里,大家分享票务信息、看戏感受、个性化的行程,十分热闹。

  夜幕降临,温度骤降。两三米宽的西栅大街,砂锅店、羊肉面馆、馄饨铺,家家生意兴隆。4个口音不同的年轻姑娘聊得热络。4人相识于5年前的乌镇戏剧节,今年分头从深圳、青岛、合肥、昆明赶来看戏,大家分享着难忘的乌镇记忆。“去年戏剧节时下了场大雪,落雪的青砖黛瓦像画一样”“拿地图、穿跑鞋,在不同剧场间急速穿梭”“有年离开乌镇时遇到还没卸妆的演员,我和他说‘明年再见’,没想到转年真的遇见了”……在乌镇,戏剧与生活相遇,人与人相遇,构成富有生活美学的戏剧情境,多元的戏剧生态水到渠成。

  热爱艺术的人们满载而归

  今年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单剧最快售罄时间仅有3.9秒,全网购票人数超过32万。每年戏剧节期间,来到乌镇的游客超过30万。

  乌镇的14个剧场,各具韵味,最火热的当属蚌湾剧场。这是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的场地。清晨5点,不少年轻人带着垫子、水杯、小马扎前来排队,只为一张现场演出票。

  青年导演刘添祺的作品《鸡兔同笼》曾获青年竞演单元最佳戏剧奖。他在表演机构当过老师,在横店跑过龙套,一度生计吃紧,动了改行的心思。“当时来乌镇参赛是告诉自己:再试这一次吧!”“再试这一次”的成功,也影响了创作团队中的汪世伟。“乌镇戏剧节让我们找到了真正要做的事。”今年,汪世伟第一次以导演的身份,带着剧目《武烈河边》回到乌镇,他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专业,“不辜负观众的期待”。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10年来,青年竞演单元的报名作品数量从80部增加到573部,先后有161部青年原创作品登上戏剧节舞台。

  “作品能被这么多年轻观众看到,对创作者是极大鼓励。”去年乌镇戏剧节,导演肖竞的作品《桃花扇》以当代手法诠释传统戏曲,受到好评。在她看来,乌镇戏剧节的青春气质让创作者乐于创新、敢于探索。

  一部戏,半数以上演员是来看戏的观众,会怎样?提词器上写着“请描述你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两位“临时演员”据此自行发挥……今年乌镇戏剧节,《罗曼蒂克偶尔到来》在28部特邀剧目中独树一帜。肖竞选取《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7个经典戏剧片段,邀请现场观众与专业戏剧演员共同表演。她说自己“带着未知的戏剧结局来到乌镇”,相信“情感和表演连在一起”,最终会变成“属于戏剧的灵光一现”。《罗曼蒂克偶尔到来》在乌镇首演时,一对观众出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段落。即兴发挥的跳舞环节,男观众踏出的第一个舞步,恰好踩中现场音乐的第一声鼓点。“戏剧的魅力在于现场,我们努力在剧场与观众形成真正的交流。”肖竞说。

  交流,激发乌镇戏剧节的生命力。剧场外、游览车上,到处有人讨论戏剧。围绕文学与剧本、戏剧形态、导演风格等主题展开的小镇对话单元,帮助观众理解剧目,深刻了解戏剧语境,提升交流的专业性。戏剧的馈赠不尽相同,但从未让热爱艺术的人们空手而归。

  元宝湖畔,碧水环抱,乌镇大剧院如并蒂莲花绽放其间,每一届乌镇戏剧节的闭幕大戏都在这里上演。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说:“内容和形式的迭代,是乌镇戏剧节永恒的主题。”

  10届乌镇戏剧节,每年都有新变化,不变的是努力找到属于未来的、成长的青春力量,努力找到用戏剧与这个时代相拥的答案。

  戏剧的根苗繁茂生长

  戏剧的根苗,在桐乡乌镇的沃土繁茂生长。

  近年来,乌镇戏剧节常有为桐乡本地百姓而办的“加演场”。人们也越来越习惯在家门口欣赏艺术、亲近艺术。据统计,嘉兴本地观众来乌镇戏剧节的占比已接近30%。来乌镇10多年的民宿经营者于祚炜感受深切:“戏剧节期间,来店里吃饭的桐乡人越来越多了。”

  桐乡市梧桐街道的城西村文化礼堂(城西剧场)里,“一大撮剧社”“镜人魔术”表演团队的演员们正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白天参加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的演出,晚上又赶到城西村排戏。

  城西剧场的运营方是桐乡本地的专业剧团——乌青剧社。创始人吕安迪是一名90后。2016年,戏剧表演专业毕业的吕安迪和两个朋友,在戏剧节演出他们的原创话剧《当》,一演就是12场,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此后,他6次参与古镇嘉年华,演绎了大量当地流传的故事:桐乡三跳、蚕花娘娘、菊花仙子、大运河……

  “我们的剧团从乌镇戏剧节出发,现在走出了乌镇。无论多忙,我们每年都会回来。”吕安迪说。今年3月末,乌青剧社入驻城西剧场,成为当地农村文化礼堂的社会化运作试点。剧场首演的演诵会,城西村村民是第一批观众。现在,乌青剧社每月都有演出,有三四个“粉丝群”,日常还有剧本朗读会、表演工作坊等。

  像吕安迪这样的年轻人,数不胜数。参加乌镇戏剧节的年轻人,已有10余位回到中西部的故乡,在当地创办社团、排练剧目;在上海援藏干部牵线下,一批来自日喀则的农牧民兼职演员参加了2017年乌镇戏剧节的嘉年华活动……

  乌镇戏剧节的广泛影响在戏外,乌镇戏剧节的深厚根基也在戏外。

  昭明书院的琅琅书声,依稀可闻;梨园教坊的唱念做打,融汇戏曲底色;浓重的文学色彩点染古镇,将这片艺术热土照得更亮。江南古镇的文脉文气、朴实热闹的乡风民俗,培厚戏剧节的艺术土壤。

  枕水而生,因戏而旺,触“网”愈兴,当代文化与在地文化、传统文化相融合,让乌镇戏剧节呈现更为开放、包容、时尚的文化景观。“与更多的戏剧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发生关联,探索更多可能性。”谈到乌镇戏剧节的下一个10年,陈向宏满怀信心。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8日 1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