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0:59:31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北京10月21日电 (谢雁冰)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20日邀请来自欧亚和阿拉伯地区25国媒体人士走进中信集团,来到北京槐房再生水厂(以下简称“槐房再生水厂”)实地参观。外媒人士在争相提问、热烈交流间,探寻一滴水如何在科技“护航”下重生,了解让污水变生态补给水的生态“膜法”,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场景,共话“一带一路”绿色新可能。
“太超出想象了!”阿尔及利亚通讯社记者纳比勒·布沙马对槐房再生水厂的构造惊叹不已,“真想不到,这片美丽的湿地公园下面,竟然有一个如此庞大的地下工程,这简直像一个魔法。”
10月20日,外媒人士在拍摄湿地美景。主办方供图在用污水处理厂尾水“养”出的“巨型屋顶”上的湿地公园内,水青草碧、鸟栖鱼藏。外媒人士走过湿地栈道,驻足停留、拍照留念,用镜头、笔触记录美景。而他们所在的栈道下方,就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封闭式再生水厂。
湿地公园作为槐房再生水厂的配套项目,占地15.67公顷,相当于约22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槐房再生水厂每天“吞纳”的市政污水,经“膜法”处理后蜕变成高品质补给水,排放到湿地等周边水环境中,涵养绿色生态,勾勒出一幅幅水墨画卷。
在水厂“一亩泉”出水口,一位外媒记者用打水器取水观察水样时,意外打到一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随意舀起的水里就有小鱼虾,整个水厂都被绿植、湿地覆盖,很难想象这是个污水处理厂,太让人震撼了。”摩尔多瓦“诺伊”通讯社记者谢尔盖·若鲁迪赞叹道。
纳比勒·布沙马表示,这种在地下空间建设水厂,并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的方式,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例证,也给阿尔及利亚的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带来非常有益的启发。
地面湿地展现的生态“魔法”,源于地下水厂的科技“膜法”。在槐房再生水厂的地下膜池区,外媒团观摩了水厂的污水处理整体流程,重点参观了污水处理最核心环节膜处理车间。
10月20日,外媒人士在观察膜出水水样。主办方供图“Wonderful!”埃及《消息报》记者阿斯玛·哈立德·哈贾吉激动地说到,槐房再生水厂和印象中的污水处理厂大不一样,“听不到机器轰鸣,闻不到污水异味,到了地下厂区才发现‘奥秘’,原来是全封闭式水厂。”
整个水厂唯一能打开盖板看到污水的地方,就是MBR膜处理泥水分离车间,在这里,隐藏于污水下的MBR工艺超滤膜产品,通过每一根中空纤维膜上直径只相当于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小孔,高效去除污水中99%的悬浮固体及绝大部分细菌、微生物。
白俄罗斯广播电视台第一国家频道雅罗斯拉夫·丹尼连科对地下膜池像“面条”一样的膜产品非常感兴趣。“白俄罗斯被称为‘万湖之国’,我们非常需要这种全球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期待能与中信集团展开更多合作。”
哈萨克斯坦“头条新闻”信息网出版主编迪丽亚拉·叶尔马甘别托娃表示,在看到地下膜池超一流的环保技术后,对两国合作项目感到非常放心、安心,也很有信心。
参观完后进入座谈环节,外媒人士就中信海外业务开展、项目建设计划、社会责任履行等情况同相关负责人展开交流。
中信环境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书平表示,作为中信集团在生态环保领域唯一投资建设运营平台,中信环境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环保业务,深度参与当地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中信环境将发挥自身环保行业全产业链优势,共建“绿色丝路”,共创绿色未来。(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