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丨景德镇的古与今

发布时间:2024-12-22 00:36:35 来源: sp20241222

这是一座在中国乃至世界版图上都独一无二的城市——景德镇,千年瓷都。因瓷而生、因瓷而兴,泥与火的交融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了一个城市依靠单一手工业支撑千年的奇迹。

今天,古老的景德镇正以独特的方式焕发新意:老瓷厂变身创意街区,一个个文化艺术新地标接连涌现,3万多名来自各地的“景漂”在这里聚集……在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进程中,这座手工艺之都越来越体现出多元的气息。

有传承,也有创新;是开放,也是包容。秉持对瓷的匠心、延续千年文脉,景德镇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里也守护好这座城市的根与魂。

这是景德镇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一景。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坚守,呵护城市的“烟火气”

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1000余年前,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今天,穿越千年历史,瓷——仍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

漫步于街头巷陌,“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条巷、一百零八条里弄”,一处处文化遗存讲述着瓷都变迁故事;

抟泥成器、范土为窑、瓷上作画……步入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手工制瓷技艺在这里“活态”传承。

廊下,56岁的孙立新手持画笔,寥寥数笔,在素坯上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婴戏图。曾祖父拉坯,祖父配料,父亲将毕生画青花手艺传给了孙立新。13岁开始学艺,他43年来与瓷为伴。“瓷都要有瓷匠的坚守,代代相传才能薪火不断。”

在景德镇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里,孙立新正在绘制青花。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一大批能工巧匠、完备的产业链、一个个历史文化园区……因为坚守,在现代工业大发展的今天,景德镇仍保留着最完整的手工制瓷技艺体系和古瓷都独有的魅力。

划定保护区,将散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等文化遗存列为“一号工程”进行抢救式保护修缮;成立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用现代技术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发展和变迁;老城保护再现千年古镇风韵,新城建设展现国际瓷都魅力……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始终守护着“瓷”的根基。

这是近日拍摄的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瓷都就像一棵古树,总会在厚重的泥土里不断滋养出新枝。”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翁彦俊说,历史与文化的涵养赋予了这座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要不遗余力保护传承,为后代留下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回忆、可讲述”的景德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相关主管部门引导各地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景德镇也迎来新机遇。

根植于陶瓷业,回归于深厚的瓷文化,这座城市走出一条文化引领发展的路径——

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6项、国家(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90人,陶瓷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量接近城区人口的四分之一。

从日用陶瓷到精细陶瓷、传统制瓷到现代文旅,产业链、文化链不断生长;将生态修复、城市改造和文化复兴相结合,古瓷都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们流连驻足……

这是近日拍摄的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内的部分展品。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2019年8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印发,千年瓷都“种”上传承创新的“国家试验田”。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去有瓷儿的地方”成为热搜,景德镇再次彰显浓浓“瓷力”。

“无论是城市风貌还是发展动力,景德镇还会迎来更多变化。但瓷的基因不会变,以瓷立市不会变,过去如此,今后也一定是这样。”陶瓷考古专家江建新说。

创新,探寻发展的“生命力”

“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融汇与创新是千年瓷都的传统和精神。

数百年前,景德镇工匠见到阿拉伯商人带来的苏麻离青钴料,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反复试验,创新烧制出惊艳世人的青花瓷。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因瓷而变,才能因瓷而兴。创新的故事在这座城市绵绵不绝。

在珠山区1949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90后”张辅元既师从古法,又大胆创新,将釉上彩与“国潮”巧妙融合,系列创意陶瓷作品备受年轻人喜爱。

在陶溪川,一个个昔日烧炼车间变成美术馆、博物馆,文化与产业的新业态吸引了近2万名年轻的手艺人、艺术家和设计师创新创业,带动上下游就业10万余人。

从历史文化中挖掘新价值、在保护传承中探寻新动能,景德镇不断释放生命力。

唤醒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机——

一座座老窑址、老厂房相继升级为孵化创客的邑空间、培养手艺人的工作室、展示陶瓷产品的直播基地;从练泥、拉坯到刻花、施釉,几乎所有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环节,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景德镇陶瓷手艺人张辅元(右)正在教徒弟学画釉上彩。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实现动能转换,培育新业态——

传承千年的陶瓷产业,在新科技与新创意的碰撞中有了更多“打开”方式:瓷刻艺术“牵手”AI技术,画出科技感十足的瓷板画;3D打印运用到陶瓷领域,材料每层精确至0.5mm;智能生产线联合手工作坊,个性化陶瓷“踏”上智能制造的快车……2022年,景德镇陶瓷产业总产值达665亿元,先进陶瓷产值同比增长165.6%。

推进有机融合,打造新模式——

窗前赏景,炉边沏茶。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艺术家们创作交流,匠人们施展绝技,游客们体验陶瓷工艺。小山村、国际范,这里已累计接待近万名外国艺术家驻场创作。

让艺术融入生活、将制瓷与乡村振兴结合,产业升级、诗意栖息,传统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焕发生机。立足陶瓷文化优势、整合陶瓷文化资源,景德镇日新月异。

开放,书写对话世界新篇章

10月9日,一辆满载陶瓷餐盘的货柜车从景德镇陶博城向海关报关,发往泰国曼谷。自今年4月启动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以来,已有47票货物发往17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各地的个性化需求与这里的能工巧匠更紧密连接。

一“镇”虽小,联通世界。

千百年来,搭乘各国商旅的马车舰船,“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远销海外、名扬天下。瓷器,为东西方贸易往来与文明互鉴搭建起坚固桥梁。有学者统计,16到18世纪的300年间,约有3亿件中国瓷器在欧洲登岸。

如今,景德镇日用瓷、艺术瓷等出口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全市出口额同比增长147.9%。千年瓷都成为世界体验中国发展、感知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沉醉于景德镇的多元、包容,法国女青年开弥在此生活了近10年,拥有两个工作室,她身穿麻布衣,说着中国话,正在为设计更多陶瓷作品乐此不疲;

法国青年开弥在观看陶瓷匠人创作。新华社记者 程迪 摄

在景德镇原人民瓷厂旁的一条里弄里,土耳其青年哈肯和他的妻子开设一间工作室,把青花瓷和他本国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这些年,世界各地的陶瓷爱好者、艺术家慕名来到景德镇,5000多名“洋景漂”在这里安家置业。

与此同时,景德镇匠人不断走出去,与国内外相关业界展开各种交流、合作,瓷文化更广泛地走向全球。

在景德镇陶瓷制造商余望龙的工作室里,匠心冶陶与国际前沿的设计理念深度融合。今年,他与海外设计师合作的拼色咖啡杯、青瓷套装等创意产品亮相意大利米兰的家居展,接连斩获国际订单。

9月初,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成立系列活动在景德镇举办。加大与国外城市的合作,今天的景德镇正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打开一扇新窗。

“陶瓷是永久的艺术,更是文化的符号。”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看来,景德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口城市,它以文化为核心的创造,“在更有高度、更国际化的层面去树立文化自信,这座城市的前景会更加广阔。”

千年窑火不熄,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的景德镇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世界讲述来自中国的故事。千年瓷都,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记者:张辛欣、高皓亮、魏弘毅、黄浩然

视觉 | 编辑:吴晶晶、贾伊宁

新华社国内部、江西分社联合出品

(责编:杨雪楠、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