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向“新”力丨实验室开门引八方来客 魄力求变打开发展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4-11-28 00:47:41 来源: sp20241128

  今年,国家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这就需要以极大的魄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各种创新资源,为产业服务。

  科教资源丰富的湖北,就决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在部分省级实验室进行市场化改革。实验室不再只是闭门搞研究,而是面向全社会开放,企业可以直接向实验室提出科研需求,资源、信息,人员自由流动。把实验室的大门打开,魄力从何而来?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来看记者的调研。

  打开大门 实验室引八方来“客”

  九峰山实验室是面向社会开放的省级实验室之一。来到这里的那天,正碰上大雨。即便如此,记者还是不时碰到参观调研的团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前来洽谈合作。

  香港赛百思科技联合创始人黄嘉钱告诉记者,他正在做一个初创公司,希望利用这个平台,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些科研技术成果,结合到产品的开发。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副研究员曹赵文博说,这是他第一次参观这么大的半导体科研中心,这里还是大型中试基地,非常震撼。

  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技术试验,也是产品能否大规模量产前的“临门一脚”。一般来说,中试产线都会建在工厂里,这个实验室里怎么会有一个中试基地呢?在一片透明的玻璃墙的后面,记者看到了它的样子。这里没有一个个小房间,而是被打通成一个开阔的空间,在一些设备旁边,穿着不同颜色衣服的科研人员们在一起工作。

  湖北九峰山实验室主任丁琪超介绍,这些科研人员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科研院所,有的来自企业,还有一些是工艺平台工程师和具备经验的操作组人员,他们可以在一起充分共享各自领域的知识,综合性解决问题。

  最新研制的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在九峰山实验室进行中试测试,它的切割精度达到微米级,效率和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像激光切割这样的高端设备,从研制成功到真正走向市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最后的中试环节,往往需要反复验证。以往,他们只能在终端工厂做中试,不仅周期长,成本也很高。今年初,得知九峰山实验室搭建了工艺流程齐全的中试服务平台,他们马上把新研制的设备送了过来,没想到,短短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中试验证。

  华工激光精密系统事业群总经理王建刚告诉记者,由于装备测试结果非常接近于真实的客户的现场,研发周期至少缩短了一半。

  目前,在九峰山实验室同时运行的科研项目达到了100多个。和大多数实验室先科研立项,再研究孵化的模式不同,这里的部分研究项目,是由产业界提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场地、设备和人员,双方联合研发,成果共享。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实验室也搜集到了行业共性问题,从而激发原创性研究。

  不仅如此,九峰山实验室主任丁琪超告诉记者,企业在做现一代产品的时候,往往会导出下一代的需求,实验室就可以做未来三到五年的前置布局,研发一些内容。等到企业急需的时候,再转移这些技术给相应的企业和产业界,完成从技术到产业需求双向奔赴的迭代过程。

  不定级别不设编制 松绑赋权活力迸发

  打开大门办实验室,并不是件容易的事。100多个项目同时运行,人从哪里来?资源如何使用?科研成果又归属于谁呢?面对这些全新的问题,湖北如何拿出改革的魄力来破解?

  午饭时间,走进九峰山实验室的食堂里,记者看到满满当当都是人,有的地方还拉起了“限流”线。采访中,不少年轻人告诉记者,他们是通过聘任制来到九峰山实验室的。吸引他们的,不仅是一流的科研设备,更是这里以项目为节点的新颖工作方式。

  工艺技术专家张洁琼说,平台和实验室给了年轻科研者很大的自由度,大家的目标比较一致,解决一些产业的共性问题时集思广益,也能非常快地迸发一些创新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目前,九峰山实验室已经吸纳了400多名高学历人才,远超传统实验室的人员编制。而这恰恰就是湖北这轮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那就是打破在用人、用钱、用权等方面的条条框框,建设十个湖北实验室,让它们从单一的科研机构变为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性平台。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杜耘坦言,科研实验就需要在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来进行探索。湖北实验室是一个新型的研发机构,不定级别,不设编制,是市场化的实验室。实验室人员聘用,包括日常管理、自主课题的设置,都由实验室自主完成。

  大胆松绑赋权后,九峰山实验室采用了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行市场化管理。通过竞争机制引进全球人才,以目标为导向高效配置创新资源。不仅如此,实验室还打开大门,主动和产业界建立联系,研发需求大量涌入。目前已经有7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前来寻求合作,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量产。

  九峰山实验室主任丁琪超表示,以极大的魄力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约束,实验室不属于实验室自己的团队,而是属于整个科研体系,包括产学研整个构架。这样就可以高效完成从创意创新到产品之间的转化过程。

  小小咖啡豆 撬动大市场

  不仅是科技创新需要魄力,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经济发展中,同样需要魄力,以变应变,不断寻找新的增量。

  江苏昆山,以制造业和外贸出口闻名,今年以来,却在世界各地进口咖啡,打造全新的咖啡产业链。以前是“卖全球”,现在还要“买全球”,昆山打造咖啡这个全新产业的魄力从何而来?

  在昆山经济开发区的一片空地上,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在寸土寸金的昆山,能够整理出这么一大块连片土地实属难得,以往,当地一般都会用来建工业厂房,而这块空地,却要用来扩建一个能够储存6万吨咖啡生豆的仓库。

  500米开外,早前投用的亚太咖啡生豆分拨中心里也是一片忙碌。工人师傅正在装卸一批从埃塞俄比亚原产地运来的咖啡豆,总重量达到56吨,这些咖啡豆随后被送到一个大仓库。

  昆山熠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张李鹏介绍,一期仓库的面积近5万平方米,可以储存3万吨咖啡生豆,大约可以做成20亿杯咖啡。不同颜色的麻袋,代表着从不同产区运来的豆子,除了给江浙沪供货之外,最远可以送到新疆、西藏。

  多年的发展,让昆山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现在为什么要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发展咖啡这个新兴产业呢?相关负责人坦言,近些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而庞大的国内市场让他们嗅到了新商机。

  尝试用小小咖啡豆撬动国内大市场,对于昆山来说,并不是个轻松的选择。昆山不种植咖啡,产业链基础薄弱,怎么才能一点点补齐缺口呢?昆山成立了市级层面的咖啡专班,本地不产豆子,就全世界去找;没有专业仓储能力,就建设全国最大的恒温恒湿仓库;物流需要提速,就量身定制即检即放、一检分放、抽检立放的“三检三放”监管模式,降低企业50%的申报时间,让咖啡生豆能以最快的速度跑上生产线。

  如今,在昆山经济开发区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100多家国内外咖啡企业,今年以来,星巴克、瑞幸、亿政等咖啡龙头企业持续建厂增资,全国每做出3杯咖啡,就有近2杯的咖啡豆来自昆山。咖啡产业,正在成为昆山另一张新名片。

  记者手记

  不难看出,江苏昆山立足长远,以发展的魄力寻求突破,咖啡产业才能从无到有,不断壮大;而湖北也正是以改革的魄力,打开实验室的大门,创新资源蓬勃涌现。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墨守成规,以魄力破除时弊,更多的新动能将乘势而上,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