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2:54:07 来源: sp20241215
中国画《雄峙天东》,作者陈玉圃。
中国画《北京香山百望山》,作者杜大恺。
中国画《万壑树参天》,作者张复兴。
中国画《澧水泱泱》(局部),作者周华平、吕道建、刘剑峰、汪文生、旷小津、袁绍明。
山水文化,源于中国人认识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方式。从早期敬畏天地的山水崇拜,到此后澄怀观道的山水寄怀,再到20世纪以来国家民族视野下的山水绘画,山水文脉和山水精神历经千年传承不息,山水画也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艺术表达。近年来,从全国展到地域展,系列主题山水画展反映出山水画创作在回溯传统、表现时代等方面的新趋势和新思考,彰显新气象。
创新艺术语言
千余年来,山水画已成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艺术理想的重要绘画门类。随着艺术研究不断深入、艺术交流更加频繁,当代山水画家们自觉回溯传统文脉,重识山水精神,积极探索传统山水画语言在新时代语境中的恰当转化。
这一转向,在近期山水画展览中得到清晰体现。比如,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山水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提名展,通过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深度讨论,既辨析创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又探讨本体语言与时代精神的有效融合,积极引导当代山水画在继承传统、反映时代精神上展开多元创新。像范扬的《白云生处有人家》等作品,笔墨运用和色彩挥洒率性又富有节奏感,以山水写生与山水创作的同一性,表现平凡景致的生机、入古出新的活力。方向的《夜行》则描绘了夜幕下火车从隧道中呼啸而出的情景。画面上方,以积墨点染黑黢黢的山体;画面下方,以线条勾勒山涧中的溪水,利用大面积的墨色对比拉开画面层次。展出的15位山水画家的百余幅作品,从不同角度拓展笔墨表现形式,在当代城市生活中寻找山水之境,绘画语言探索与时代精神表达互为表里。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变革中国画的艺术理念,激励着一代代山水画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万山红遍——当代山水画创作与研究”活动,将“李可染作品展”与“当代山水二十家作品展”“全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并置展出。3个展览配合3场“当代山水画创作与研究学术对话”,围绕李可染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以及当代山水名家的作品展开,在厘清山水画发展嬗变、文脉传承、历史沿革、学理认知的同时,深入探讨当代山水画如何守正创新。
新时代山水画创作的转向,体现出山水画家对时代精神的体悟和思考。他们从火热的时代生活中萃取主题,创新艺术语言,认真探察艺术山水与自然山水、本体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赋予山水画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礼赞大美河山
新时代山水画创作积极关注现实,充分融入地方文化建设。从表现新农村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美术工作者的创作视角从对形式语言的追求转向对艺术主题的挖掘,实现由“小我”情趣到“大我”情怀的跃升。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山水画创作注入新活力、新内涵。很多山水画家不再沉浸于表现田园小景,而是以更宏阔的视野创作雄伟壮丽的大山大水,反映现实,礼赞时代。由湖南省数十位美术工作者历时3年通力完成的“大美潇湘”大型系列中国山水画创作工程,便是对潇湘大地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生动呈现。创作成果汇集成展,《资润江山》《澧水泱泱》《多彩浏阳河》《沅水奔流韵潇湘》等7幅长卷和30余件单幅作品,展现了湖南“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的恢宏气象,“潇湘山水”这一传统美学意象也实现了绘画创作上的突破。尤其是7幅山水长卷作品气势宏大、连绵有致,或以水墨晕染,或辅以多种设色,在以往“潇湘山水”侧重表现柔美抒情的审美意境外,增添了现代审美要素,表现了新时代湖湘大地山灵水秀之姿,美丽乡村、活力新城等景致在秀美山水中隐现,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画卷。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陈玉圃创作的歌咏泰山的系列巨制,表达了对大美河山的礼赞。画面中,千岩竞秀、草木葱茏、云山霞映,意境高远、气韵灵动,一派磅礴气象,生动展现了泰山的险绝和浩然之气。这些作品体现出当代山水画家“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艺术情怀和积极探索。
“仰之弥高”的气魄和意境,在北宋全景式山水中得到充分展现,那些坚实宏伟的山体和灵活多变的皴法,依然是今天山水画创作学习的典范。许多创作者从北宋山水画中汲取营养,来表现新时代的山水气象。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江山如此多娇——中国山水画作品展览”,倡导描绘祖国山河之美,其中不乏新人佳作。在单英的《大山新歌》中,巨大的山体拔地而起,一座高架桥立于崎岖险峻的高山之上,连接起山上山下的村庄,以山势之险衬托出百姓生活的便利。高丽娟的《陇原春早》通过颇具形式感的线条组构画面,灰白清冷的色调衬托着零星村落,远景处一列高铁呼啸而过,似乎打破了陇中山水的寂静,送去了“烟火生活”。其他展览上的作品,如张复兴的《万壑树参天》、徐卫国的《源远流长》等,皆立象尽意,以崭新的笔墨气象展现大山大水的壮阔。一件件作品,借助对各地自然风貌之美的描绘,寄托着创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情感。
宋代郭熙曾说,“山水,大物也”。通过近期山水画展可以发现,新时代的山水画家以更加广阔的艺术视野、饱满的情怀和蓬勃的创造力,传承和弘扬山水画的千古文脉,以“大我”之心礼赞大美河山,既为时代进步写下生动注脚,又呼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拓展文化空间
山水画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如何进一步挖掘山水文化内涵、激发山水画创作活力?近期,形态多样的山水画展为创作与研究带来启示。
近年来,全国重点博物馆、美术馆都在积极开展馆藏经典的活化与利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现代艺术创作。中国美术馆先后策划的“墨韵文脉——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藏古代山水画展”“墨韵文脉——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绘画精品展”,辽宁省博物馆和北京画院承办的“丹青万象——齐白石和他的师友弟子们”跨年大展,均整合文博单位美术资源,通过精心策划,对古代绘画展开多维度、多层次挖掘与解读,让更多经典作品以崭新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既惠及大众,也为当下山水画创作提供养分。
诗与画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成为中国人表达情志的重要手段。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成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重新思考“诗画关系”在当代绘画发展中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20年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和中国美术学院举办首届“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以来,该系列展已连续举办4届。三代学人、千余学子,历时数月重走中国历史上的“唐诗之路”,通过实地采访、研讨调查、交流合作等形式,以中国画、油画等诸多画种,深入思考“诗画本一律”的经典命题。许江的油画《天台写生》组画等作品,以诗和山水重温浙江的自然、历史与人文,挥写山川美景,兴发新时代的勃然诗性,从不同角度重新建立诗文与山水的内在联系,探求诗境滋养心灵和艺术的更多可能。
艺术教育始终是艺术发展的重要环节。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自2013年由中央美术学院牵头举办首届以来,至今已在国内各高等艺术院校成功举办了9届。在此期间,全国艺术高校的山水画教学单位,通过密切交流和深入合作,整合山水画教学资源和力量,推动山水画教学向多元、生动、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山水画创作水平。“鹊华掇英——2023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汇集35家高等艺术院校及专业创作单位的山水画作品500余件,集中展现了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与创作的新探索、新面貌、新成果。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山水,是河山,也是岁月。期待更多美术工作者以“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情怀书写时代气象,以“心手合一”的境界创新笔墨语言,创作出更多讴歌时代、赞美自然的精品佳作。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7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