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千年茶乡景迈山

发布时间:2024-12-21 12:02:28 来源: sp20241221

原标题:【大美中国】探秘千年茶乡景迈山

景迈山糯干古寨。本报记者 徐鑫雨摄

景迈山翁基古寨的布朗族妇女。本报记者 张勇摄

唐朝茶圣陆羽《茶经》有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早在唐朝,茶便为中国人所用,因其生长在南方,而被称为南方嘉木。中国,便成为茶树的原乡。

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120多万株古茶树、5片保存完好的古茶林、9个古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印证着当地世居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为人们绘就了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正是由此构成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于9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填补了以前世界遗产中没有以茶为主题的文化遗产的空白。

“人在草木间”构成了“茶”字。景迈山“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观格局承载着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生态智慧。在景迈山,人们与茶为伴,以茶为生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古老的景迈山至今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

景迈山是古老的。据记载,最晚于公元10世纪,布朗族先民便迁徙到景迈山,并发现、驯化、栽培茶树,布朗族与茶的不解之缘已有千年历史。在景迈山成片的古茶林里,最老的古茶树树龄超过300年。

景迈山也是智慧的。“景迈山古茶林的林间开垦和林下种植技术,是当地世居民族在逐渐摸索茶树生长习性基础上对森林环境的模拟和利用,充满生态智慧。”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说。

走进古茶林中,仰头可见高大乔木,低头可见错落的茶树,乔木层-灌木层(茶树主要分布层)-草本植物层的立体群落结构显现出来。景迈山先民一边围绕村落控制茶园开垦面积,一边在古茶林外围保留高大的森林,从而阻挡大风、霜冻和病虫害传播等自然灾害。

“这棵蜂神树挂满60多个蜂巢,便是景迈山良好生态环境的印证!”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张丕生指着一棵偌大的蜂神树对记者说,“蜂神树被当作神灵,我们从不采这上面的蜂蜜。如果蜂子来得少,老人还要在树底下招蜂魂,蜂子多则意味着布朗族人民的幸福安康。”

景迈山还是生态的。景迈山古茶林依托自然森林,茶树长期与多种动植物、微生物共生共存,维持了茶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统计,古茶林内共记录种子植物943种,陆生脊椎动物187种,它们的存在一方面使物种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另一方面成为古茶林天然的保护屏障,抵御病虫害的侵入。

景迈山更是活力的。不同于人们印象中常有年轻人外流的古村寨,景迈山非常好地延续了目前的生活状态。人们爱茶、惜茶,以茶为生。这里有从北京读完大学便返乡创业的芒景村村民岩砍,也有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的景迈山合作社代表仙贡,更有终其一生致力于茶文化传播的云南省省级非遗布朗族风俗礼仪传承人苏国文......如今景迈山申遗成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片神奇美丽的沃土所吸引。

景迈山正在迸发新的活力。

“我每天与茶打交道,发现茶已经成为生活的全部。景迈山承载着更多精神价值,要保护好它,传承给下一代。”作为新一代景迈山年轻人,仙贡深有感触。秉持着把每一棵茶树养好,把每一饼茶做好的初心,景迈山群众欢迎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千年茶乡景迈山,品一杯好茶,体验一方文化。(本报记者 徐鑫雨 张勇)

(责编:乔业琼、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