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小店点亮万家灯火

发布时间:2024-12-27 18:31:49 来源: sp20241227

  编者按

  小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微细胞,是百姓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也贡献着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改革开放45年来,不少小店也自带改革气质。

  今年5月起,本报发起“了不起的青春小店”寻访调研,派出采编调研组奔赴全国各地,最远抵达祖国“四极”,探访了60多个地方的青春小店,与上百家小店的创业青年深度对话,倾听他们的小店故事,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这一群体。调研组还对经营小店的年轻人展开问卷调查,用数据为他们画像。即日起,本报推出相关报道,记录点亮万家灯火的青春小店,讲述小店青年的奋斗故事。

  ——————————

  站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29平方米的“星宝伞”门店里,32岁的“伞三代”张佳媛用流利的英语向世界各地的客人介绍那些五颜六色的伞。

  在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的义乌,她相信,自己的小店面对的是整个世界。

  7年前,张佳媛留学归来加入母亲张吉英经营的小店;7年来,张佳媛推动着小店“版图”越做越大。每天,一把把“星宝伞”被精心打包好,汇入当日从义乌发出的海量包裹中,漂洋过海销往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众多国家。

  今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时,曾走进这家小小伞店。门店里珍藏着10多把特殊的宝塔伞,每一把伞面上都有来自不同国家客商留下的签名。在张佳媛眼中,“这就是义乌‘买全球卖全球’的象征”。

  一把把小雨伞在国际上打拼出一片天地,这在40多年前,张佳媛的外公走街串巷修理雨伞时,根本无法想象。

  时至今日,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5年,义乌从“鸡毛换糖”的“马路市场”发展壮大成为闻名全球的“世界超市”,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一起托举出这座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崛起。

  40多年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变创造出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个“中国奇迹”: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解放、市场活力的迸发,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创业者投身中国经济滚滚向前的大潮之中。

  当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祖国辽阔的疆域上,如“星宝伞”一样的一个个小店,姿态各异、生机勃勃,有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生命力,也是感知中国经济脉搏最灵敏的传感器和温度计。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1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出现了明显的复苏势头,数量达1.22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67.3%。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那么亿万小店就如同一朵朵奔涌的浪花,是源源不断的“活水”,点亮万家灯火;小店也是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的信心所在,连同数以亿计的从业者一起跟随着中国经济大潮,乘风破浪、奔腾不息。

  思想更解放 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与众多南下创业淘金的年轻人不同,福建小伙邱晓旭选择了一路向北,“我想来试试看”。

  在中国“雄鸡”地图的鸡冠子尖上——漠河北极村,他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大兴安岭迷住了。在这名年轻设计师眼中,那片静谧的广袤土地上,有太多有待开发的地方。

  邱晓旭在漠河做了很多件“第一个吃螃蟹”的事:在北极村开了第一家民宿,帮助当地开发文旅设计,推出兴安有礼系列文创产品……中国最北端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给他源源不断的灵感,当地政府、团组织也一直关注和帮助着这名敢想敢干的青年创业者。

  这些年,邱晓旭像白桦树一样在大兴安岭扎下了根,他的创业之路在不断拓展边界和可能性。“现在无论你身在何处,好像与全世界的距离都不那么遥远。”邱晓旭认为,年轻人要善于抓住时代抛来的机会。

  一拨又一拨创业者在时代风口中找寻自己的机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在那之后,卖纽扣的年轻人章华妹领到了个体工商户的执照,42岁的供销社销售员宗庆后终于等来机会开始贷款创业……从“个体户”“下海”“万元户”,到互联网创业、直播短视频带货,每一次经济活力的涌现,伴随的都是人们思想的解放、创新的探索以及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凝聚。

  在中国青年报社调研组寻访的小店店主中,八成以上拥有大学学历,其中不乏硕士和博士创业者。

  32岁的徐洪汉硕士毕业于英国一所名牌大学,曾先后在上海和北京的高技术企业工作,拿过高薪。2021年,他把目光望向自己的家乡黑龙江省抚远市。

  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家乡的传统农业亟须现代化管理和数字化升级。他返乡干起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这个中国最东端小城里第一批返乡创业的海归。他觉得今天的中国给年轻人的机会很多,自己回来得正是时候。

  过去几年,福建沙县青年黄清华把沙县小吃店从老家开到了广州、南京等地。靠着一门手艺,黄清华在南京买了车,有了房。

  从前,最让她头疼的是采购流程太费时,既怕客人不来,又怕客人太多。因为要向沙县本地的厂家购买原材料,她每次订好货品后,都只能数着日子等待物流。

  近年来,信息技术推动沙县小吃的管理系统升级、冷链物流完善,她只需要在微信小程序下单、付款,食材次日凌晨就可送达,采购效率大大提高。如今,黄清华信心百倍,决心挤入客流密集的繁华地段再开店。

  到2022年,“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成为现实,技术创新拉近了城市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催生了一批新兴经济业态。本报调研组见到了各类小店的拔节生长,从一二线城市,到县城、村镇,都有开着小店的年轻人。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迭代的创新技术,让许许多多草根店主有了更公平高效的创新环境、链接世界的广阔舞台,以及坚持到底的创业勇气。

  时代赋予青年更多机遇和选择

  葛建龙恰好赶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2015年年初,他还在企业当俄语翻译,当时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发展,网购已改变大众购物的习惯。葛建龙敏锐地捕捉到网购链条上的商机——网购必然带火快递行业。于是他辞掉工作,借钱盘下了一家中通快递点。

  起初父母不同意他的选择,觉得他干的事“不入流”,他硬着头皮熬过了创业的第一年。第二年就赶上了“双11”购物节火爆全网,网点的快递量立即涨了近3倍;第三年“双11”,快递量又增加了近3倍……葛建龙坚定了最初的判断,很快又在当地开了第一家中通快递超市。

  他的创业经历鼓励了身边不少年轻人,一些人也纷纷投资加盟快递点。当初不被理解的选择,如今已成为很多人的创业方向。

  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网络主播等大量新职业,集聚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大量灵活就业青年,也涌现出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正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所指出的,时代赋予了青年更多机遇、更多选择。

  很多“斜杠青年”把副业“玩”成了事业。董云龙起初就是喜欢钓鱼,闲暇时爱到江边直播钓鱼。总有粉丝问他,“钓上来的鱼能不能卖?”董云龙就爽快地把鱼送给粉丝,只需对方承担邮费。

  要买鱼的粉丝越来越多,董云龙就开始边直播捕鱼边卖鱼,后来干脆辞职专心卖鱼。在他的镜头里,有体长超过1米的乌苏里江大怀头鲶鱼、刚出水的嘎牙子鱼……每天清晨和下午两个直播时段,五六百斤的鱼都能全部卖完。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了年轻一代创业者更多渠道和选择。在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中,65.9%的受访小店店主认为,互联网让小店发展机会变多了;七成以上90后店主认为自己从互联网的发展中受益颇多。半数左右店主尝试用拍摄抖音、快手短视频,与平台合作等方式拓宽经营渠道。

  向往美好生活 创业更有底气

  李若楠厌倦了每天在北京地铁里被挤成沙丁鱼的感觉,她辞掉网站编辑的工作,到浙江安吉的山里开了一家咖啡店,这里是“两山”理论发源地。

  房子由一间老书院改造而成,门口立着一棵老棕树,于是得名“大麓书院·树下咖啡”。李若楠希望,这里能给人一种闲适、舒缓的松弛感。“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之地。”她说。

  客人从周边的杭州、上海等城市来到这里。李若楠懂那些每天在大城市里忙碌的人们,她会邀请一些知名的民谣歌手、电影导演光临小店,浓浓的文艺气息“会让人精神上更松弛一些”。

  小店的风格与店主个人的人生追求大致吻合。比起前辈,像李若楠这样的年轻人对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有更多向往。

  这源自他们物质丰裕的成长环境,以及时代在成长记忆中标注的积极印记:中国2001年加入WTO,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从2010年起一直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中国在共享经济、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移动支付等领域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跨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基础日益厚实,发展底气越来越足。年轻一代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消费需求也从满足生存转向享受生活。

  调研数据也反映出这样的趋势:从创业行业看,70%的青春小店集中在餐饮、超市、休闲娱乐、文创等领域,其中奶茶咖啡店高居榜首,这也反映出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技术和资金门槛不高的行业,喜欢有浪漫情调的咖啡奶茶文化。

  半数店主表示开店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近半数(49.6%)认为经营小店确实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了。

  为了鼓励年轻人创造美好生活,拥有大大小小300多家咖啡店的安吉,和年轻人一起做了不少探索。

  2022年3月,安吉红庙村村委收到一份大学生关于当地矿坑开发的建议,想利用矿坑资源开一家特色咖啡店。红庙村决定当一回年轻人的合伙人。村委联合由10余名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成立了公司,启动了一项“深蓝计划X”。

  项目采取“两入股三收益”的运行模式,即村民和村集体以资金和资源入股占比49%,公司占股51%,由公司负责项目运营,减轻了大学生创业团队启动资金过大的压力。除了入股的分红,村集体每年还会收到一份固定收益。

  “深蓝计划X”的火爆超出预期,红庙村村委委员、团支部书记王永说,这家小店工作日的平均日接待量为500-800人,周末有1000-2000人。“今年‘五一’单日最高销量达到5120杯”。

  尝到了年轻人创新创意的甜头,红庙村正在计划引入集市、露营等新业态,邀请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当地政府还在创新各种方式,帮助一个个网红小店出圈,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乡村经济增长的动能。

  目标更清晰 在大国蓝图中找到方向感

  27岁的赵子梁在小镇里开了一家清吧,取了个亲切的名字——“赵家小院”。

  他的家乡在云南洱海源头的凤羽古镇,那里是白族聚居区,保留着较为原生态的白族传统建筑群和文化风貌。

  和很多中国乡村一样,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昔日滇西“茶马古道”上的小镇变得安静起来。

  赵子梁也去大城市打过工,可心里一直牵挂着抚养自己长大的爷爷奶奶。这几年,家乡的好消息不断传来:2018年凤羽镇被列为州、县乡村振兴试点,随后当地提出打造“农业+文创+旅游”的乡村文旅新地标。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来到这个苍山脚下的小镇,尝试用文化与艺术赋能农业、撬动乡村振兴。赵子梁意识到,自己可以回去“试一试”。

  2022年,他离开喧闹的大城市回到小镇,说服爷爷奶奶,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乡村清吧,自己精心设计并打造出心中的“梦想小院”。他希望小院既能满足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喜好,又能把凤羽山水人情、历史风物融入其中。

  这名心灵手巧的年轻人热爱白族文化,一直想为白族古村居保护做点事。他把自己收藏的有上百年历史的木门、窗框、生产工具等老物件,以及在茶马古道捡回的石头等点缀在小院中,成为一道风景。一间茶室的墙上,特意留出一块斑驳的墙壁,“希望大家从中可以看到不同年代时光留下的印记”。

  如今,这个有酒、有茶,集乡野、雅趣、情怀于一体的小院,每天都吸引南来北往的游客和当地年轻人来这里聚会。

  “以前,我心中的诗和远方就是走出大山,现在我发现,真正的诗和远方就在故乡。”赵子梁说,乡村振兴的号召给了很多年轻人返乡创业的信心,“乡村大有可为,我在这里等更多年轻人回来一起建设家乡”。

  在凤羽往南的普洱市,经营咖啡店的年轻人杨帆也在思考和赵子梁相似的事——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中找准自己的方位。

  杨帆的店铺设在有120年历史的四合院里,那也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经过一番修葺后,仍保留了老房子原有的走马转角楼形式。他设想,如果把同样有百余年历史的咖啡放入四合院,应该“是件挺有情调的事情”。

  院子所在的思茅老街上,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当时的街巷格局,是普洱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最集中的区域。

  在一位从美国波士顿留学回来的朋友帮助下,杨帆逐渐确定了小店的发展思路,期待小院子链接大世界,“让百年文物重放光芒”。

  这几年,“一草巷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小店挂牌。花艺、文创、普洱茶、普洱咖啡……每月这里定时开展不同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微宣讲”。不久前,小店又成了当地的“青年之家”——一个年轻人交流思想、创新创业的新空间。杨帆相信,年轻人来得多了,也会让这座老建筑焕发更多青春活力。

  采访中,很多青春小店店主表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让青年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顶层设计支持,让他们的创业目标更加清晰;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大国前行的蓝图上找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主动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紧密结合,展现才华、服务社会。

  他们相信靠双手能打拼出美好未来

  在天津老城中心的鼓楼,33岁的刘芃成每天清晨就会来到小店,开始一天的手艺活儿。他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点心“蛤蟆吐蜜”的第四代传承人。

  新鲜出炉的“蛤蟆吐蜜”冒着袅袅热气,圆圆的糕点侧面裂开一道缝,甜甜的豆馅儿从里面露出来,如同张了大嘴的蛤蟆。这道小小的糕点要经26道工序才能出炉。刘芃成说,最关键的是坚持老技法,使用老糟肥发酵5天,“每天师傅都要不断接肥,保证面皮的韧性和天然香气”。

  刘芃成感受到,近年来非遗文化越来越被重视。当地政府把这道点心放进非遗博物馆,透过它向八方来客介绍中国文化。“蛤蟆吐蜜”还参加了外交部的天津推介活动和大大小小的美食节,甚至有不少顾客从国外慕名而来,专门来品尝这道传统点心。这些让他更有信心,把中国传统美食技艺坚守下去。

  尽管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但这名年轻传承人依然选择在这个快速奔跑的时代,坚守“慢方法”。他坚持手工制作,不做规模化量产,在他心中,创新就是“把最简单的东西做到最好”。

  调研中发现,76.5%的受访小店店主认为经营小店让生活更有奔头了。尽管经营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他们普遍相信勤劳致富的道理,认为吃苦耐劳是经营小店最需要的品质,坚信“靠自己的双手能实现生活富足”。

  千千万万青春小店店主坚守着中华民族“永久奋斗”的传统,在时代大潮中追逐,在市场缝隙中捕捉机会,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向上生长的拼搏姿态。

  邱晓旭喜欢创业者的状态,他在一块白桦木做成的文创产品上刻上了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追光者,自有光。

  作者:中国青年报调研组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