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2:42:36 来源: sp20241109
《通商发展研究:张謇实业强国梦的当代实践》:乔桂银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张謇的工业实践为重心,沿着时间脉络,阐述南通工业企业缘起、变迁、发展的历史沿革,呈现一代代企业家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故事。
“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专门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强调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
《通商发展研究:张謇实业强国梦的当代实践》一书,以实业强国实践为主线,对南通近现代工业化历程进行了细致梳理。作为我国工业化的早期先驱,张謇的创业实践不仅影响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也为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对工业现代化而言,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运用殊为必要。书中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为例,讲述他对引进先进纺织设备及技术的重视。一开始是聘请外国工程师负责安装调试纺机,建设大生三厂时,开始组织培养本土技工成为设备安装的主体力量,到大生冶厂筹建时,技术人员几乎都是自主培养的。本书所梳理的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先进的技术装备与专业的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工业技术进步、产业振兴的必然选择。
自创办大生纱厂起,张謇也开始了工业体系化的尝试。他从当时中国工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认为轻工业要重点发展棉纺织业,重工业要重点发展钢铁业,可以说抓住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关键。书中详述了大生纱厂先后发展为4个大厂的过程,鼎盛时期的大生纱厂拥有纱锭15.5万枚、布机1580台。围绕大生纱厂,张謇创办了大小34个配套企业,以棉纺织业为主体,兼及机械、冶金、轻工业,逐步形成了南通工业体系的雏形。这些企业既独立经营,又在资金、人员、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技术运用等方面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形成良性循环。体系化使得工业企业无论是整体竞争力还是抗风险能力,都得以显著提升。
人才培养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本书也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作为论述的重点。张謇倡导“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力图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从1905年在南通创办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学校起,十几年间,他先后创办了法政讲习所、手工传习所、初中(等)农业学校、镀镍传习所等40余所实业教育学校。实业教育学校实行课堂教学与现场实习相结合。如铁厂曾开办三年专门艺徒学校,不仅由账房先生传授文化及金工等基本知识,而且艺徒要随师傅下工厂工作,为工厂培养了一批初级技术人才。工匠精神、学徒制是张謇职业教育的重心,它为南通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我国早期职业教育的创新尝试。
自张謇后,实业兴国、开拓创新等观念深深嵌入南通工商业的基因。该书以张謇的工业实践为重心,沿着时间脉络,阐述南通工业企业缘起、变迁、发展的历史沿革,呈现一代代企业家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故事。从做强本土市场到开拓海外市场,从自发“走出去”到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整体格局,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讲好这些故事,不仅为研究一地历史文化和产业经济提供参考,也将民族企业家创新图强、担当责任的精神品质传递开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2日 2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