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榆生:为保国安铸铁甲 桃李芬芳教泽长

发布时间:2024-12-28 12:21:52 来源: sp20241228

原标题:祝榆生:为保国安铸铁甲 桃李芬芳教泽长

祝榆生与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合影。南京理工大学“沃土培根,军工铸魂”学风涵养工作室供图

祝榆生与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合影。南京理工大学“沃土培根,军工铸魂”学风涵养工作室供图

祝榆生是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也是一位为兵器科研失去了胳膊的独臂英雄,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独臂总师”。他设计研发的“陆战之王”第三代主战坦克,奠定了我国坦克行业科研生产的新格局,使我国坦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因此于2005年获得“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2019年,他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1918年11月,祝榆生出生于重庆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1938年初,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笼罩在日寇侵华的硝烟中。刚满20岁的祝榆生不满于国民党的消极抗日,为实现救国目标,毅然放弃在黄埔军校就读的机会,决定“到延安去,找共产党去”。辗转来到延安后,祝榆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随军先后参加了30多次战斗。

1948年的一天,在一次迫击炮试射过程中,他右臂被炸断,两次手术后,右臂被全部切除。然而,他依然笑对人生、刻苦钻研,不仅以顽强的毅力锻炼左手以实现生活自理,更将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融入科研探索中,不断挑战未知,克服困难,设计、改进战斗器材。

他付出了异于常人的汗水和艰辛,潜心钻研军事技术,将技术与实战需求相结合。在1938年到1949年长达12年的岁月里,祝榆生设计和改进了20余种武器和战斗器材,大大提升了我军的战斗力。

为适应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需求,追赶世界先进武器水平,1984年,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项目正式立项。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力邀已经离休的祝榆生担任项目总设计师。

面对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祝榆生不满足于“能够与世界上先进的坦克相抗衡”。他将目标定得更远:“打个平手有什么用?我非要把它打掉!”从那时起,已是花甲之年的祝榆生奔波于各个试验场地,整整持续了15年。由于没有右臂,祝榆生夹着十几斤重的资料包奔走时经常失去平衡,摔倒了无数次。

1990年,72岁的祝榆生在去内蒙古协调有关技术问题的路上跌了一跤,坐在地上半天都没爬起来。之后,他顾不上胸口的剧痛,如期赶到会议现场。当研讨会结束时,他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随行人员强行将他送去医院后,才发现他摔断了三根肋骨。

15年磨一剑。1999年,第三代主战坦克方队代表着中国主战坦克的最高水平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全世界的检阅。先进的火控系统、反应装甲……运用了诸多创新型新技术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一亮相,就引来全世界的注视,让中国的新型坦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伫立于引领武器装备科技前沿的潮头。

祝榆生一生经历了多次角色与专业的转换。他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从事兵工教育工作,后任炮兵工程学院和华东工程学院(均为南京理工大学前身)副院长,主要负责学校的军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秉持着“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的初心和使命,在上述学院任职的18年里,他深入基层,几乎能叫出学校所有教师的名字;潜心钻研业务,经常出入课堂和图书馆,校图书馆所订阅的国内外有关军工的杂志和单项资料,他都是最早的读者。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总是把奖励和荣誉让给别人,并培养出一批院士和专家。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祝榆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练形成了“把一切奉献给党”的信念,他践行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了兵工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传承·分享]

作为祝榆生的学生,我在他的带领下参与了我国三代主战坦克的部分研制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培养了一批人才,而且提高了学校相关专业的水平,带动了实验室的建设。

祝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俭朴、平易近人的作风,令我深感敬佩。在科研过程中,祝老极具前瞻性眼光。他提倡要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基础上进行创新,敢于上新东西。而面对创新中的风险,他总是坚定地站在科研技术人员的一边,敢于决策,并为他们承担风险和责任。他常说:“这个‘螃蟹’我来吃,有问题我负责”。在生活中祝老也表现出同样的勇气。作为一个独臂老人,他生活一切自理,从不要人帮忙。我们曾亲眼看见他用嘴叼着毛巾,用仅有的一只手拧干毛巾并洗脸。虽时隔多年,此情此景仍犹在眼前,令人难忘。他的智慧和勇气,是科学家精神在兵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朱鹤荣

作为我国三代主战坦克的总设计师,祝榆生老先生为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呕心沥血。他用砥砺创新的一生,展现了一位兵工科学家对科学的极致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正是因为有了像祝老这样一个个为国家倾情奉献的兵工人,才有了如今令人安心的中国国防。祝老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激励着我们南理工青年学子不断前行,勇攀科学高峰。

——南京理工大学2022级本科生 吴菁

(供稿:南京理工大学“沃土培根,军工铸魂”学风涵养工作室)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