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6:28:28 来源: sp20250105
王超(右一)在查看车下电源状态。 陈图南摄
【绝活看点】
从检修客车电气系统,到修复电路主板,国铁昆明局昆明车辆段检修车间车辆电工王超,20多年坚持一线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磨砺技能技艺。在中老铁路客车检修过程中,他帮助老挝铁路部门攻克20多种动车运行中的技术难点,参与编写7份中老铁路动车组电气检修作业指导书。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车辆段检修车间车辆电工王超的工作室里,总有一股焊接留下的浓浓金属味。
列车检修,哪儿有技术难题,王超就在哪儿,他说:“越是碰到难解决的问题,越有干劲!”
2012年底,入职10年、从学徒干到车间技术能手的王超觉得检修整车电气设备没有挑战,主动要求调入技术攻关组。本想着信手拈来,没想到到了新的领域,自己啥也不会了——好多专业名词都不懂!
毕竟,从检修客车电气系统到修复电路主板甚至芯片,跨度极大。要么回到舒适区,要么直面挑战,王超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列车进入高铁动车时代,未来会有更多电路板和芯片的维修需要,我必须要做到!”
憋着一口气,王超买来相关书籍,从零开始学。当时整个技术攻坚组的技术水平都不太成熟,某个电路板坏了,单位要花几千元外送维修,或者花更多钱换新的。“几万元的电路板,坏的可能只是十几块钱的二极管,自己维修不仅能极大节省成本,关键是能够掌控维修时间。”王超说。
“最难的是修芯片。”王超介绍,一张邮票大小的范围内精准焊接了216个焊脚,焊脚间距如发丝,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为提升手底功夫,王超从最基础的锡焊原理学起,搜集废旧板件、查阅资料、购买材料,练习焊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以前修理客车用扳手、锤子相比,修芯片相当于用“针”。为了找到合适的焊刀,王超反复尝试把焊头磨尖、磨平。“在反复练习中,我找到了不同焊头、材料、温度焊接的理想方案。”长时间试错、许多次失败,王超终于掌握了从8脚到200多脚芯片的焊接技术,使原本需要花费上万元外包完成的维修工作,变成了自主维修项目。
要掌握技术,还要高效解决技术问题。2016年云南高铁开通前夕,一种型号的客车车下电源箱统型逆变器正面临升级换代。由于试验台无法搬到现场,需要将配件拆卸后用叉车运到试验台,工序繁杂。单位联系厂家,对方提出重新购买一台价格近百万元的试验小车。王超一咬牙,主动请缨:“原理我懂,我和团队来研发试验工装。”半个月后,王超和团队自主研发的、能够进行现场单车试验的试验装置上线,检修效率大大提升,如期完成了检修任务。
“动车一日千里,咱们责任如天。”王超说,解决问题不如预防问题。有段时间,动车车厢某个小配件频繁烧损,王超对通过电流等参数进行计算,确认是出厂原型电阻功率不足,于是提出改进措施。厂家改进后,电阻更换数量由原来的每月更换32个,逐步降低至每年更换五六个。
从修理整车到修理芯片,从最初将需要修复的电气设备运到车厢试验,到在自主创新搭建的试验台上完成检验,王超和团队不断总结技术经验,指导检修实践。
帮助老挝铁路部门解决行车安全监测主机卡板等20多种动车运行中的技术问题,参与编写7份中老铁路动车组电气检修作业指导书……在王超的参与下,昆明车辆段成功搭建出集动客车学习培训、故障诊断、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于一体的精品科技创新平台,并将中国技术推向了国际舞台。
“把不会的学会,才有挑战、长本领。”工作室的角落,还有几个电路板,王超时不时会拿出来研究一番。一时修不好的配件,王超会收起来,过上十天半个月忙完急活,再找出来尝试维修。王超说:“我没啥爱好,就喜欢修火车。这活有意义,咱干着有意思!”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7日 07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