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4:34:41 来源: sp20241123
图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 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供图
时速160公里的地铁在隧道中飞驰,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和广州大学城等创新平台连珠成串,“澳门科学一号” 空间科学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5年来,大湾区科创实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粤港澳三地数据、资金、人才等科技要素加速流动。凭借协同创新的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打造中国科创高地和经济发展超级引擎,在全球科技竞争浪潮中崭露头角。
创新活力持续提升
站在深圳一座大厦的观景台上,玻璃幕墙上清晰地标明了该处的地理优势:距离香港约10公里,距离澳门约48公里。楼下,深圳河穿流而过,北侧是深圳,南侧是香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就坐落在深港两地的接壤处。
截至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实质推进和已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50个,一批高素质人才、研发平台、产业化基地在这里形成聚合效应。河套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持续提升的缩影。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多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学、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大湾区不断跑出创新“加速度”并跻身全球顶尖科技集群,靠的是持续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优化区域创新体系。随着一系列平台载体的建设,深港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廊”,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布局逐渐成形。
乘数效应加速显现
在深圳湃诺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彦燊看来,香港有雄厚的科研能力,而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完整的产业链条,粤港澳科创优势互补,可以整合资源构建世界级的科创生态。
湃诺瓦是一家专注于神经外科高性能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的高新企业。该公司许多研发项目在香港,利用粤港澳协同优势,促进科创成果在湾区加速转化。最近该公司与深圳市人民医院联合申报“新一代AI辅助颅内多参数监护系统”的研发,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00万元人民币的激励基金支持。
广东省科技厅透露,正与香港创新科技署、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组织实施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类似的支持让刘彦燊颇受鼓舞,他表示将再接再厉:“通过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革新赋能传统器械,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团队开发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机器人。”
不仅仅是资金支持与合作,5年间,粤港澳共建科研基因越来越强,联合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立项数量已达31家;广州超算中心打通全国首个超级算力直达香港的网络专线,已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近300家;湾区内大型科研设备可以24小时预约“即报即放、到厂检验”通关……一项项体制机制障碍被破除,创新要素流动更加畅通,粤港澳三地正从合作迈向深度融合,让融合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科技领域的合作与创新。
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科创的第一资源是人才。为打造高水平科创高地,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努力。“人才在做选择时,考虑的因素越来越综合,看现在,也看未来;看工作,也看生活。”刘彦燊说,湃诺瓦公司所在的深圳市坪山区,3年前对湾区内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就没有现在这么大。如今当地就业、养老、消费等配套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让包括港青在内的湾区人产生了浓厚兴趣。
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麦沛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吸聚人才不仅在打造“宜居湾区”上发力,更为他们开拓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他和团队在珠海横琴设立了实验室分部,并牵头成立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专注于芯片领域的研究。
深植大湾区这片科创沃土,众多科研工作者对大湾区未来的科创发展满怀信心。在麦沛然看来,他热爱的技术研发可以突破澳门的地域局限,在大湾区完成从“0到100”的转化。
吸引人才,汇聚起“最强大脑”,粤港澳大湾区正形成一条“创新轴”,不断传输大湾区的“知识动能”,加速推动湾区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
预计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独角兽企业将超过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将超过1000家,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担当能力的企业将不断涌现。
风起潮涌大湾区,科创扬帆正当时。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