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丨起底美国对华舆论战的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4-11-18 09:31:10 来源: sp20241118

  欧洲学者扬·奥伯格日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美国曾提出一项法案,提议连续5年拨款,培训记者炮制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经《国际锐评》查证,奥伯格提及的法案,与美国国会参议院外委会2021年4月通过的《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内容高度吻合。

  翻看法案内容发现,它提议美国从2022至2026财年每年拨款3亿美元(总额15亿美元),用于对抗“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法案规定,每年拨款1亿美元,支持美国国际媒体署等相关机构,在全球监控和反击所谓中国发出的“虚假信息”;相关政府部门应支持和培训记者,帮助他们获得对“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的调查技术。法案还提到新疆20多次,扬言美国应插手中国新疆事务。由此,美国对华舆论战的手段露出了“冰山一角”。

  近年来,美国错误地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对华发动全方位打压遏制,舆论战、认知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一带一路”、中国经济、新疆等议题,成为美方污蔑抹黑的重点。那么,华盛顿是如何操控媒体开展对华舆论战的?经过研究调查,《国际锐评》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套路。

打造“机构—媒体—政府”造假链条

  长期以来,美国媒体占据着国际舆论场的优势地位,非常擅长搞舆论战这一套。其中,隶属于美国国际媒体署的美国之音电台(VOA)、自由亚洲电台(RFA)等机构,从成立之日起就被认为带有强烈的政治性。

  以VOA为例。《国际锐评》分析了2023年全年它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发现高达93%的报道都是负面的,其中“债务陷阱”这样的负面叙事频频出现。

  瑞典“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侯赛因·阿斯卡里追溯了“债务陷阱”这一词语的来源。他发现,直到2018年5月,这个词才进入大众视野。当时,美国国务院向各媒体分发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一份题为《债务外交》的文件,而文件作者之一正是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数据统计发现,从2018年起,关于“一带一路”债务问题的报道大幅增加。看来,“债务陷阱”不过是美国媒体和政界相互配合的一个产物。

《债务外交》

  与此同时,美国一些所谓学术机构也加入进来,形成一条生产、传播虚假信息的产业链。

  2023年11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举办完两周,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援助数据研究实验室(AidData)就发布一篇报告,声称“一带一路”涉及贷款约80%流向了陷入财务困境的国家。紧接着,美媒争相造势,呼吁美国打造自己的经济发展朋友圈。几乎同时,美国操办了首届“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领导人峰会”。会上,美国领导人含沙射影地提到“债务陷阱”,要求美洲国家作出排他性选择、与美合作。

  这个AidData是什么来头?根据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官网信息,AidData是它长期资助的机构之一。不难看出,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横跨“机构—媒体—政府”的造假闭环。难怪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近期发布报告称,西方媒体对华负面报道已经形成了一项“指控产业”。

培植海外媒体诋毁中资企业

  依靠霸权,美国还把“美式新闻”造假套路输出到全世界。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美国在全球的政府分支机构与当地组织合作,培训当地记者,怂恿他们诋毁中方相关项目和企业。

  2022年5月,津巴布韦媒体《标准报》发布了一篇报道,污蔑中国矿企虐待当地员工,称这名员工“受伤送医,还被解雇了”。这家媒体称,报道是和津巴布韦一个名叫“信息促进发展信托基金(IDT)”的机构合作完成的。然而很快,津巴布韦《先驱报》就发文,用大量事实证明,这名员工只是和中方员工发生了小口角,并没有被殴打,也没有被解雇。

《先驱报》报道内容截图

  那么,《标准报》为何要发这篇虚假报道?原来,它合作的IDT背景不简单。据《先驱报》报道,2021年9月,该机构邀请津巴布韦和周边国家的12名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会,给他们分配了“下一阶段任务”——发布涉华负面新闻;同时对他们进行培训,要求瞄准中资企业、重点关注“问题”。文章发表后,记者就能通过代理机构从美国驻津巴布韦使馆,领取每篇1000美元的报酬。

  通过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美国在海外培植当地媒体千方百计抹黑中国。这就是美方一些人言必称的“新闻自由”吗?

收买“演员”扮新闻当事人

  为了让假新闻显得更“真”,有时还要找“新闻当事人”。在这方面,美方也是轻车熟路:在当地支持反华组织、收买“演员”、给西方媒体喂料。

  2019年,一名自称来自中国新疆的女子早木热·达吾提在镜头前作出掩面哭泣状,声称她的父亲在多次受审后死亡、自己在教培中心被强制绝育。

  很快她的哥哥就出面戳破了谎言。原来,他们的父亲是因为心脏病在医院去世的,生前从未被调查或拘押。至于她自己,根本没有被绝育,而是在医院生第三个孩子时自愿做了剖宫产和结扎手术。据美国独立新闻网站“灰色地带”等披露,这名新疆女子,是当地反华组织炒作的“经典”案例之一。而这些反华组织的幕后金主,正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众所周知的美国政府“白手套”。

  长期以来,美国的舆论战与军事、经济及外交等手段密切配合,以维护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然而,随着国力逐渐衰弱,美国越来越依靠舆论战这一武器,塑造自身所谓“道德制高点”。分析人士对《国际锐评》表示,美国试图复活冷战时期舆论战的做法,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也蒙蔽不了世界。

  以新疆议题为例。越来越多的人在看到真实的新疆后,自发成为“新疆代言人”。去年夏天,来自25国的40名驻华使节赴新疆参访,感叹“我们亲眼看到的新疆,与西方媒体说的完全不一样”“人们都应该来看看真实的新疆”……法国作家马克西姆·维瓦斯在《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这本书当中,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新疆不存在任何“集中营”,所谓“新疆搞种族灭绝”纯属无稽之谈。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产品,中国不仅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给全球治理带来了新模式新理念。“谁在帮助非洲发展进步?”《加纳时报》网站不久前刊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史诗般的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

  2021年,德国作家吕德斯在《伪圣美国》一书中指出,美国政府非常善于通过选择和歪曲事实,来混淆是非、影响公众判断。他希望通过这本书,提醒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被美国操控的媒体舆论蒙蔽。这也是全球未来研究所创始人钱德兰·奈尔所呼吁的,“我们需要更多的非西方消息源,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全球问题,避免沦为西方舆论战的牺牲品”。

  (国际锐评评论员)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