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10-30 08:59:54 来源: sp20241030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新年的政策“大礼包”。

中央一号文件如何定调今年的“三农”工作方向?2月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并回复各界关切。

“千万工程”不能脱离实际搞“一刀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各地情况不同,从“千万工程”经验里学什么?怎么学?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表示,学习“千万工程”应该是重在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

韩文秀介绍,浙江推进“千万工程”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市县有不同的基础和条件,但贯穿其中的理念和方法是相通的。比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等等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既有价值取向,又有方法实招,是“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各地都可以学习借鉴。

“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能照猫画虎,不能脱离实际搞‘一刀切’。”韩文秀说,学习“千万工程”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准抓什么,明确怎么抓,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让农民群众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粮食供应充足、库存充实,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站在高起点上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近几年,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内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多重挑战,我们把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促生产、夺丰收。”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表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祝卫东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统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打出了政策“组合拳”,要通过稳面积、增单产、拓来源和强化节粮减损多举措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针对粮食主产区经济实力不强、财力薄弱的突出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围绕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作了针对性部署。

韩文秀表示,在纵向上,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在横向上,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产业上,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多出实招让主产区抓粮不吃亏,加快粮食主产区兴县富民步伐。

努力实现脱贫地区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数据显示: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实际增长7.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9:1。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祝卫东表示,也要看到,巩固农民增收势头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摆在突出位置,着力通过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拓展转移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措施让农民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韩文秀介绍,防止规模性返贫,是“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这些年,各地已经建立了一套有效管用的机制办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了巩固。截至2023年底,超过六成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没有出现规模性返贫。

“防止规模性返贫既是重大的经济任务,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持续用力,思想上不能松懈、工作上不能松劲。”韩文秀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通过搞好监测帮扶、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三个方面兜住兜牢防止返贫的底线。

“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还有不到两年时间,今后脱贫地区持续发展,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根本上还是要增强内生动力,更加注重‘造血’,努力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韩文秀说。

(责编:方经纶、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