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 矢志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06 07:03:55 来源: sp20241206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期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复旦大学牢记殷切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立德树人、矢志创新发展,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做强“思政大课”,深化学思践悟

  2024年春季开学,复旦大学2023级本科生课表上,多了一门名为“强国之路:形势、政策与使命”的思政大课。

  思政大课紧扣“强国之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面向全校近3700名本科生授课,凝练而深入地讲述国家发展、科学探索、个人成长的故事。此后两个月,14节这样的专题大课全部由院士、文科资深教授和一级教授、知名学者担纲。

  思政大课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复旦大学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这门核心课程为牵引的思政必修课程群,有效导入“四史”教育特别是党史教育,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复旦大学动员国家级人才、书院导师、带教老师近500人,开设188个小班讨论课和现场教学,引领学生学思践悟。

  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看来,思政大课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价值观塑造作为人才培养重点、开创教育教学新范式的探索,是围绕课堂教学持续改革跨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圈层效应的夯实强化。

  复旦大学将红色场景、创新情景、奋斗前景、强国愿景全面融入思政课堂,让广大学生认知、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上学期,在“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现场教学环节,复旦大学3000多名学生分别前往设在上海的134处现场教学基地,与改革亲历者、城市建设者交流。“我要努力学习进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参观位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教学基地后,数学科学学院学生林悦寰说。

  开设“AI大课”,厚植创新沃土

  这个暑期,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邱锡鹏教授特别忙碌。新学期开学后,“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这门他讲了8年的课,将作为AI(人工智能)专业核心类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亮相。

  老课程的新变化,源于复旦大学正在推进的“AI大课”建设。

  2024至2025学年,复旦大学将开设约120门人工智能领域课程,今年秋季学期先开设67门,其中八成是新开课程,包括覆盖全校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基础课程,面向人工智能专业和“AI+”相关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文社理工医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学科进阶课程,以及把课程建设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充分结合的垂域应用课程。

  “百余门‘AI大课’开出后,学校将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3个覆盖: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覆盖全部专业。”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珉介绍。

  在复旦大学2024年招生方案里,“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引人关注。“新”在何处?除了本研、本博贯通等形式,“AI+”也是重要内容。

  对于“AI大课”带来的变化,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程远感受真切:开课促成了学院之间、相关学科教师与行业专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带来了科研、育人的更多合作与破题。

  “以‘AI大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AI教育,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扎实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说。

  坚持“三全育人”,担当时代重任

  2023年秋季开学,复旦大学的学生们收到了一本《文化校历》——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仪式,到“学科周”、博士生论坛等学术活动,再到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及各类活动,这本校历以周为单位,将未来一年的近400场校园学术和文化活动集中呈现。

  编纂《文化校历》,是复旦大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示范性引领性项目,助力广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

  实施“强国观教育”“基座工程”等重点项目,开展“大思政课”善用行动等十大行动……复旦大学构建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

  改革创新结出丰硕果实。近6年来,复旦大学学科建设再攀新高度,20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优势学科比例近80%,顶尖学科显著增加,学科融合创新步伐加快。科研创新跃上新台阶,新增1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创新共建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立德树人展现新作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毕业生赴中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比例不断提高,学校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5项。

  服务发展作出新贡献,主动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新增10余个校地共建合作平台,协同培育孵化项目累计产值超百亿元……

  “牢记嘱托方能笃志前行,不忘初心方能不负使命,服务国家方能成就卓越,创新引领方能不断进步。”裘新表示,复旦大学将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5日 04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