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3:23:27 来源: sp20241224
产业化是专利的生命力所在。2023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1.3%,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这是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次超过50%,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企业发明专利的转化运用效益在持续提高。
专利产业化率,体现了将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一直是专利产出和转化的主体。数据显示,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所占比重已超过七成,数量超过300万件。进一步推进专利产业化、加快专利价值实现,同时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企业成长,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要工作。
长期以来,专利数量的高增长率与专利产业化率低,形成明显张力。如何唤醒“沉睡专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实中,一些专利成果转化率偏低,与转化动力不足、激励欠缺、机制不畅等因素相关。专利成果的转化过程中,“不愿转”的顾虑还未消除,“不会转”的现象也较普遍。对高校、科研机构、有需求的企业而言,提高专利技术获取、转化、应用的效率与效益,不仅存在较大空间,而且是发展所需。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推动专利产业化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双向奔赴”,势在必行。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下一步,相关部门将面向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普惠服务+重点培育”相结合方式,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这既为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拓宽了空间,也能更好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实现科研成果落地与助力产业发展的双赢。
要看到,实现专利产业化,不是让科研成果盲目转化、随意落地,而要做到供需对接、精准匹配。这不仅需要进一步梳理、盘活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也需要动态掌握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只有做到精准精细精确,探索多样化、差异化的转化、推广措施,优化成果转化的管理模式,完善专利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更好增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专利产业化的水平和质量。
当然,专利成果能不能转化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成果质量。尤为重要的是,要强化政策导向,以高质量专利成果促进专利产业化,积极引导创新主体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上下功夫。数据显示,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中,针对关键技术或核心零部件的比例为56.1%。这充分表明,产学研合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高校、科研机构,还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都应利用好创新资源优势,严把成果质量关,让高质量的、有转化应用前景的专利成果涌现出来,进而推动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未来,紧紧围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堵点难点,进行制度创新、靶向发力,切实解决专利转化应用的源头质量问题、主体动力问题、市场渠道问题,在提升专利质量、加强政策激励的基础上激发动力、激活市场,就能推动更多专利“下书架、上货架”,更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编:孟哲、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