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在眼前!流动的AED缩短急救空窗期 让意外不再夺走生命

发布时间:2024-11-05 13:29:20 来源: sp20241105

  在我国,每天大约有1500人死于心搏骤停,而且大部分都发生在医院外,如果能够在黄金四分钟里展开急救,很多人就不会死亡。但是做到这一点仅有愿望是不够的,需要整个社会各个方面整体的配合和进步,《新闻周刊》本周视点,一起来关注急救。

  本周六1月20日,在深圳市急救中心,一场关于“急救”的表彰大会正在进行,过去一年中在公众场所救人的51名深圳市民,受到了奖金、证书和掌声的奖励。在这51位平民英雄当中,地铁站站长戚桂珠的“急救”故事就发生在上个月。

  20多天前的港铁(深圳)4号线上,一名男乘客刚刚坐下,头部就后仰倒在了座位上,紧接着滑下座位躺在了地上。热心的乘客拨打了120,还有的触动对讲机求助列车司机。一分钟后,列车在清湖北站停车,接到通知在站台等待的戚桂珠赶紧上了车。

  港铁(深圳)清湖北站值班站长 戚桂珠:我到达现场之后,首先判断这个乘客是无呼吸无意识,立即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操作,同时也叫我们的职员去拿AED。

  此时列车停止运行,两位同事前去站台取AED。戚桂珠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没过多久,同事送来了AED。

  戚桂珠:AED到了之后就马上给他安装,安装之后,AED自行做一个评估,评估之后,AED语音播报说需要对晕倒乘客进行一次除颤。我们就对他进行了第一次的除颤,除颤完毕之后进行了5组的胸外按压。再次评估之后是需要第二次除颤的, 第二次除颤之后,就看到乘客有吐气动作。

  在抢救六分钟后,戚桂珠等人将患者转移到站台,心肺复苏仍在继续。乘客倒下14分钟后,120急救人员到达,患者已恢复自主呼吸。这位37岁的患者经抢救脱离了危险,经过检查发现,他经历的是非常危险的猝死型心梗。

  被救乘客:我在公司有点不舒服,躺了一会儿,情况好转了我才去坐地铁。可能地铁里面空气不流通,然后又晕倒了。

  突发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搏骤停,心脏不再有规律地射血,而是无规律颤动。而AED也就是自动体外除颤器,可以自动识别异常心律,通过电击消除心脏的“颤动”,让心律回归正常,但这种急救必须在四到六分钟内实施。

  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 周强:老百姓报警,到医院人员到达,一定有十几分钟的空窗期。这个空窗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候,如果在一分钟内,现场就开展心肺复苏,同时用AED进行电机除颤,成功率可以达到90%甚至更高。但是如果三到五分钟再进行电机除颤,成功率只有50%到70%。如果说时间更长,到10分钟以后,抢救的成功率几乎为零。即使抢救过来,他也是植物人,对大脑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这个编号7550001的AED,是深圳市急救中心在全市推广安装的首批500台AED当中的第一台。然而,如今被视为“救命神器”的AED,在五六年前却并不被认可。尽管是免费安装,这项工作推动起来却十分艰难。

  深圳市急救中心副主任 朱虹:大家觉得救人是医院的职能,我作为一个服务场所,比如说是一个地铁。有了这个设备之后,救不好或者是没救过来,我会不会成为被告。毕竟行业跨度大,因为我们安的地方都不是医疗机构,他们觉得这个事情离我很遥远。

  人员密集的地铁站、火车站、体育馆等,成为深圳市首先试水AED的场所,而它们也逐渐发挥起了救人的奇效。赵少卿是深圳地铁14号线沙田站的站长,去年7月,她通过三次AED除颤,救醒了一位昏迷的阿姨。在她所在的地铁站,大厅和站台各配备有一台AED,在两三分钟内就可以取用。

  深圳地铁14号线沙田站值班站长 赵少卿:当时就是在站台这个位置取用的AED,这台AED是没有上锁的,只是贴了封条,全部人都可以快速使用。

  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 周强:提示条一撕开,拿着AED就可以走了,这是最节省时间的,也就是分秒必争的。这个机子定位我是看得到的,我们深圳配置了这么多AED,没有发生私自拿走AED的情况。

  从2017年成功救助1人,到2018年的2人,2019年的7人,再到2023年的26人。几年里,深圳市民通过AED已成功挽回82条生命。在一次次成功背后,深圳市AED铺设速度加快,截至去年底,AED共达43397台,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这4万多台AED全部接入120调度,形成了一个越织越密、遍布城市的急救网络。

  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 周强:我们现在全市的所有AED都放在120调度,哪一个地方有急救事件,需要用AED的,调度员一点,100米周围有没有AED马上会通知周围的人。调度员现场进行指导,同时又利用事件周围的老百姓、报警人,以及事件周围的急救设备,一起把急救的空窗期缩短。

  深圳市急救中心副主任 朱虹:现在深圳的AED有四万三千台,深圳市急救中心代表政府安了10500台,其他都是各个区政府,各个企业,各个机构自己安的。所以就逐渐成了整个社会的风尚,我们的理想是从高频点开始安,以后我们也希望AED能够呈网格化地去覆盖更多的面积。

  近几年随着全社会提高急救能力越来越有共识,体外除颤仪也就是AED在大小城市当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场所里,给了大家安全感。但是机器是需要人使用的,关键时刻尤其在黄金四分钟里,假设有人有需求的时候,是否近处就有AED?更重要的是,是否有了AED就有能帮我们忙的人?

  有一次,餐厅老板在请人维修冰箱时,发现维修工人触电倒地了,马上拨打120进行呼救。但他意识到等待时间会比较长,就简单给他实施急救。虽然他的动作不太标准,但是经过简单处置以后,把病人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杨明川供职于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该院于2016年由深圳市政府成立,致力于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保障的可行之路。2021年12月,应急管理部与深圳市政府又依托该院合作共建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餐厅救人成功,再次回应了他对未来社会急救的愿景:再普通不过的人,只要学习了急救,即便动作不标准,也可能救人一命。

  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 生命安全研究中心(筹)副主任 杨明川: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会觉得我们还是要关注这些。但是有时候又会觉得很远,因为我们很难参与到专业救援当中来。当专业救援力量到达之前,只能是通过身边的人,通过社会化培训的人自救互救。所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社会化应急问题,核心一点就是普通人可以学急救,而且可以学习得很好。

  在我国,每年约有1.4亿人会经历各种意外,小到轻微烧烫伤、蚊虫叮咬,大到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3500万左右人次需接受医疗援助,通常人们想到的是向120呼救。虽然救护响应在提升,但在高密度又陌生化的现代都市里,救护车快速位移并非易事。深圳救护车到达现场的中位数已缩短至13分钟,但对时常发生、处置时间仅有几分钟的心搏骤停、大出血等情况来说,这样的时间还是太慢。

  杨明川:专业力量时效性很强,可能平均是5分钟,但是如果说我住在一个高楼里面,可能上下电梯时间都不止,在这种情况下谁来救助?还是身边人,所以说社会化应急这个命题一定要去解决的,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补充一定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

  除了公职,杨明川还是公益人,他和团队成立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合会,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公共安全领域专业化法人社团,志愿为社会提供公共安全及职业健康宣传培训等服务。他深知,没有人能平白无故、召之即来地学习急救,要实现意外发生后随机遇到的普通人能立即施救,需要顶层设计与公益实践的深度联结。

  杨明川:那个时候开展工作是很难的,因为大家都觉得会承担责任,都会有顾虑。所以我们当时想,如何通过某个群体来进行突破,当时我们就想到了目光所及能看到的外卖骑手。他们作为城市便捷服务的毛细血管,其实是流动在我们城市各个角落的。刚开始,因为会影响他们跑单,他们就比较拒绝来参加这个活动。后来我们会要求骑手分享心得,有一个骑手说我以前来深圳,我觉得我只是一个外卖员,跑单养家糊口。但是我今天来学了一门技能以后,我觉得我真的体会到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感觉。因为我感觉自己就像行侠仗义的骑士,感觉特别自豪。这个骑手可能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能够写出这样一段文字,真的非常打动我们。

  培训遭拒绝,杨明川选择资金补贴、错时培训等方式让他们放心学习,还有了意外收获:8000多外卖员习得生命重要性,加之行侠仗义的角色定位,交通违章率下降很多。如今,急救课成为骑手入职必修课。然而,杨明川始终记得急救课是任何一个普通人的必修课,下一步培训需要新思路。

  杨明川:有一次我去上课的时候,突然一个学员哭起来了。他说其实他自己报了年前一个课程,但是因为家里有事他就提前回去没有参加,结果他回去过年的时候,他的母亲因为突发心搏骤停倒在他的面前。所以他当时很懊悔,说如果他掌握了这门必修课,他或许就能挽救他母亲的生命。包括像保险行业、物业行业,其实对我们社会覆盖面更广。比如说像物业,我们生活当中是最接近的了,可能我们百分之八十几的心搏骤停都是发生在家里,而家里其实就是我们物业服务最后一百米的概念。我们从单一个群体开始向行业去覆盖,通过带动群众性的志愿者共同来做好这个事情。

  由单一群体到行业人群,急救培训更加接近最基层,杨明川深刻意识到,这种阶梯上升式培训的人越来越多,难度就越来越大。公益实践发现的问题,因公职身份,能迅速整合诸如各行政部门、企业、团体等社会资源寻求解决之道,而公益实践也反过来为公共决策提供更明确的方向。让更多普通人加入培训实现人人有能力和敢于施救,更是为了在极致的环境下也能救人,比如早六晚六的健身者,容易发生心搏骤停,如果此刻人员稀少,急救就有大隐患。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张建彬:这些一线工作人员包括环卫工人、绿化作业工人,还有公园里面的安保人员,都是遍布在适合健身的大街小巷,而且每天作业时间大概是四到六七点钟,我们上班之前这段时间。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事情,我们这些工作人员是非常适合干急救这个工作。

  虽然深圳的社会急救水平居于国内前列,但杨明川清醒地意识到,要真正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急救工作还任重道远。此外,杨明川生于贵州山村,曾是一名留守儿童,在城市解决社会问题并非他思考的终点,他告诉记者,对于社会急救,他和团队有着更为长远的目标。

  杨明川:可能今天是急救这么一件小事,但是未来可能对于我们应对突发事件,比如说台风、滑坡或者是地面坍塌事故等,我们都能够从容应对。我们真正想要去推动的是中国广大农村,我们这些没法用比较发达的医疗条件覆盖的地方。因此我觉得我们必须要在深圳这么一个城市里面选择一个小的社会急救培训样板,让意外不再夺走生命,让大家有一种安全自信。

  体外除颤仪也就是AED多了,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人们更希望在关键时刻越来越多的AED真的能够帮上忙,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使用它的急救能力。但在关键时刻,即便培训过一两次的人是否会正确使用?比如培训过的人在关键时刻还经常忘了仪器启动之后分开双手以免触电这个动作。所以,重要节假日人流多的地方,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是否可以有组织地在AED的仪器旁站岗?另外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方法能让我们更有安全感?

  这是AED急救设备出现在这辆公交车上的第三年,了解其作用的乘客愈发增多。由于横跨多区、经停站多,这一公交线路的人流量早晚较大,因此深圳市已有上百辆公交车被配备了AED,司机们也经过了“初级救护员”的培训。

  深圳公交车驾驶员 李桂兵:早上没吃早餐的乘客,会有低血糖这方面问题,他就会在车上晕倒,我感觉我们身上担子很重。因为拉着一车人,必须保证他的安全。自从我们安装了AED之后,安全感满满。

  虽出现过身体不适的乘客,但好在并无人眩晕。公交车具有的流动性,直接扩大了急救装置辐射的范围,也就是说可以兼顾车内车外两类突发急症。而在近期,各地越来越多私家车车主也在主动加入流动急救的队伍中,还有人组起了志愿者车队,将急救融入他们的生活中。

  杭州急救志愿者:想取AED,玻璃你随便破,只要能把AED拿出来,能救一条人命。社会上AED每多一台的时候,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多一份挽救回来的概率。

  高温天气下,或上下班途中,在户外公共场所突发不适感的案例不在少数。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的AED都被安装在室内,室外场所配备的点位相对较少。这些流动的AED和急救技能无疑能够为出门在外的公众提供一份安全感,以备不时之需。

  杨明川:固定的AED很好理解,通过发生的概率、场景重点配置。但应急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投入去发挥更大的效果?实际上流动就能够产生效益。所以当时我们就跟清华大学、深圳市巴士集团一起探讨,是不是可以通过在出租车上配置AED让它流动起来。

  深圳出租车驾驶员 宣伟:一天得跑12小时,感觉有点累,但是还可以,习惯了。公司体检出来,我的指标血压到达临界点了,要注意了。毕竟40岁了,人到中年了。身边也有开车时间比较长,身体出现了问题的老乡。比如说心肌梗死、脑梗的出现,他开着开着人感觉不舒服,在车上比较困就睡了一觉,睡着睡着就喊不醒了,120过来的时候说人已经不行了。

  宣师傅从河南来到深圳从事这项工作已有七年时间,老乡的突然逝去,再加上自己体检指数的升高,让他提高警惕。用水代替饮料,清淡餐食代替油腻饮食习惯,他的生活方式渐渐改变。而就在两个月前,他偶然听到室外场所有路人晕倒,被一台就近的车载AED及时救醒后,便频繁开始查询,AED是什么?怎么用?它能不能也给自己一份保障?恰巧此时,公司也开始号召他们安装,宣师傅立即同意。

  深圳出租车驾驶员 宣伟:非常有安全感,假如有一天,我是不是也有可能出现这方面疾病的征兆。如果出现了之后,我马上可以进行自己的自救,先把装备使用在自己身上进行检测。如果发现车上有乘客出现突发疾病,没有意识了,我们也可以给他进行抢救。如果走在路上,发现路边有行人突然晕倒了,我们也可以给他进行抢救,直到120救护车过来。

  据介绍,此次深圳已经在500台出租车上安装AED急救设备,依托了其24小时流动性和分布广的特点,救援可能性将变得更大。倘若遇到紧急情况,除了通过偶遇,还有一套急救专用的系统为求救者提供AED位置信息的帮助。

  杨明川:红色闪烁的就是呼救位置,黄色移动的就是AED的位置。

  杨明川:如果遇到突发紧急情况,可以通过这个小程序查看周围AED信息的情况,红色点是固定点位的AED,旁边有一个出租车的形象还顶着一个AED就是移动的AED。突发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呼叫让他给我们送过来。现在离我们最近的只有50米,我刚才看了一下路边就有。这里就找到了一辆车,标识非常明显。

  出租车和大巴司机在接受培训后,不仅可以将AED送到患者身边,还能作为救援者参与救治过程。全国首个成规模化的“城市流动救助网络”由此展开,“招手就停”不再只是便民出行服务,更能成为一次“生命的救助”。这股社会力量将作为120急救的有力补充与帮助。

  杨明川:培训什么样的人、在哪里培训、培训多少,能够达到一个快速响应。我派了这些志愿者网约式救援,如何去调度、调度谁,谁响应快、谁的效应更好,路径规划该怎么去做,怎么去优化行车路线、志愿者的响应路线,其实都是一个学术的科学问题。我们第一期做了500台车载AED,其实500台是为了学术研究的测算。后期如果我们得出了结果以后,我们可能会增加投入,达到相关数量。

  这些年来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对应急的重视都在提高,比如国家已经有了应急管理部,应急演练也陆续在进入大中小学。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这只是刚迈出头几步,离拥有更大的安全感、离全民拥有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何况,城市重视了,农村还有很多短板。对于我们这么多人口的国家来说,对应急的重视怎么说都不过。有备无患,只有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抓应急,应急的时候面对它才能更平常。

  编导丨张大鹏 徐新 马诣宸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