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8 11:47:06 来源: sp20241208
我家孩子今年上四年级,平时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缺少时间观念。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效果不明显。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科学指导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戒掉拖拖拉拉的习惯?
专家观点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四年级年级组长、北京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朱亚梅: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学龄阶段,“拖延”这一难题总是让家长们感到束手无策。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拖拉、磨蹭、懒散等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而掌握时间管理技巧,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
据统计,超过90%的家长反映孩子存在时间管理上的不足,表现为行动迟缓、缺乏明确的时间观念。然而,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这并非全然由于孩子自身缺乏时间意识,而是由于时间的抽象性和难以直观感受的特性,导致孩子难以准确把握。在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拖延行为并非出于贪玩,而是由于他们对时间长度的预估能力不足所致。
认知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时间观念与自身的时间知觉密切相关,它并非天生存在,而是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累积而发展。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做哪些事情提高孩子的时间知觉力呢?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分阶段指导时间管理的技巧。
2到7岁属于好奇与模仿的年龄段。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自控小马达”还没全开,所以特别需要家长们的“启动仪式”。一开始,我们要手拉手,像探险一样制定一天的日程表,同时也要对相关活动提出挑战小要求:早晨的阳光里,我们设定个“起床小闹钟”,看看谁能最快变成小勇士,自己穿衣还整理床铺;午餐时间,咱们来个“专心吃饭大赛”,看谁能不溜号,吃得又快又干净;到了玩耍时刻,更是要展现“小小计划师”的本领,合理安排时间,让学习和游戏都精彩不断!这样的冒险旅程,从孩子开始懂事就启程,一直到小学低年级都满满是乐趣。目标就是让孩子在欢笑中学会时间魔法,感受到时间管理的超级力量。
7至10岁属于参与阶段,孩子已经对时间管理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安排每项活动的时间规划中。具体而言,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预估完成每项作业所需的时间,并在实际完成时进行记录与评价,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和奖励,并留出充裕的自主安排时间。家长和孩子通过预估时间,我们旨在培养孩子的整体时间规划意识,让他们学会将自己的业余时间有意识地划分成不同的板块,以便更好地掌握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的参与和引导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主规划与管理能力,还能够显著提升他们做事的效率。
11岁至12岁以后进入自主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已展现出显著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家长可充分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立进行时间管理。这意味着让孩子自主规划每日的作息时间,包括起床、用餐、作业、运动、娱乐及睡眠等各个环节,赋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
与此同时,家长的角色需适时转变,从传统的指导者逐渐过渡到鼓励者与支持者的身份。家长应更多地关注与陪伴孩子,通过协商、沟通以及持续地尊重,来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的转变旨在激励孩子进一步强化其时间管理意识,不断提升时间管理的能力,从而助力他们更加健康、快速地成长。 【编辑:刘阳禾】